首页 > 资讯列表 > 科技资讯 >> 业界动态

我们恐惧的不是人工智能,而是自己的无能 马昌博

业界动态 2016-11-09 19:05:04 转载来源: 网络整理/侵权必删

文/视知传媒创始人、CEO马昌博昨天是记者节。这是中国三个以职业命名的节日之一(教师、记者、护士)

文/视知传媒创始人、CEO马昌博

昨天是记者节。这是中国三个以职业命名的节日之一(教师、记者、护士)。

几年前记者节的时候我写过一个专栏《既要政治日新,更要生活如常》,我说:我们总在报道这个国家的革新或奋起,却往往忽略自己的欣喜和忧伤;我们笔下总是“政治日新”,但我们身后,也应该“生活如常”。

但今天,我不想谈政治,也不想谈生活,我想谈谈未来。

在今年记者节结束的几天后,大腾讯将召开2016腾讯网媒体高峰论坛,这个主题为“智媒元年”的活动,会讨论人工智能如何影响媒体。

这听起来有点悲伤,好像未来机器都比诸位同行更会写稿子。而我,则应主题为“智媒元年”的2016腾讯网媒体高峰论坛的邀请,作为“带盐者”之一,谈谈我对“智媒”的看法。

既然被选为了新媒体潮流的代表(从鹅厂这个选择可以看出你们真的很有眼光,嗯,请自觉脑补周星驰腔调),那我必须客观地说:作为一个新媒体从业者,我高声欢呼“智媒”时代的到来,但我笃定地认为,“智媒元年”并不是媒体尤其是媒体人的“最是仓皇辞庙日”,而恰恰是“失去的只是锁链而得到的将是整个世界”。

以上为编者按。

我知道在新媒体没有人会正儿八经地用“编者按”这个严肃的词,离开传统媒体5年了,我也是第一次用。因为在某些时刻,郑重,总是具有以尊重为感知的仪式感。

马昌博:我们恐惧的不是人工智能,而是自己的无能

01、一个转折的大时代

每个记者出身的人都喜欢假设自己处于一个激动人心的时代,否则就觉得自己的职业没那么有意义。

我更年轻的时候,就这样虚幻地去想。

现在,我不那么年轻了,也更不喜欢虚幻,所以我确定,一切的激动人心都不是职业的虚幻,而是正在发生的历史。

转折的有点生硬是吧?

因为连网络背后的一条狗都知道,这是个转折的大时代。

狗会思考当然并未实现,但网络或者说网络之中的这台电脑可以跟你一样思考却是越来越逼真。

比如过去两年我的同行们都在兴奋地报道机器人代替了记者,一分钟,甚至30秒就可以写成一篇很像样的稿件,国内典型的是腾讯撰稿机器人Dreamwriter,这位机器人先生的著名作品写于去年9月,名为:《8月CPI同比上涨2.0% 创12个月新高》。

会写稿倒也没什么,关键是他们还没有拖延症,擅长做表格和计算,也没有情绪问题,24小时待命,而且不用涨工资……这简直秒杀了我所有同行的痛点。

每每看到这种新闻我都不理解报道者背后的亢奋——话说你还不如一个机器,开心地做自己的掘墓人虽然格局高远,但总让人感觉有点光怪陆离的莫名其妙。

没错,读到这里你能看出我淡淡的不以为意,甚至背后的暗含讥讽。

可我就是这么一个有所坚持的人啊!所以我必须再一次大声宣布我的观点:我现在双手双脚欢迎人工智能。

第二次转折的也有点生硬是吧?

因为人可以进化,当然,据说现在机器也可以,希望我速度不比它慢。

作为一个媒体经营者或者说内容创业者,如果从“系统”这个角度去考虑,你会发现,人工智能将帮助整个媒体行业进行“升维进化”。

02、改变的不只是内容生产

事实上,这种进化早就有了多年的铺垫:作为媒体人,你应该还能想到手机短信让你实现了新闻信息的即时发布,互联网的普及让你从信息洼地游到了信息汪洋,智能手机干脆让你可以把所有人随时串联在一起,甚至让你成为他身体烙印的一部分,而人工智能此时宣布:按照辩证法哲学,我们要从量变到质变了,这次变的不是身体,而是头脑。

简单讲,人工智能已经打破了过去传统的内容生产和分发方式,将业态全部重新洗牌。比如,我可以利用人工智能去捕捉读者的喜好和逻辑,以前是我们生产什么,读者看什么;后来是读者想看什么,我们生产什么;现在我们甚至可以做到预测,我们算出来读者想看什么,于是就去生产什么。

现在像天天快报等已经在做这样的事情,甚至在你还没有意识到你会对某些信息感兴趣的时候,机器人已经领先你一步判断出来。

不要小看这一点生产原动力的改变:在人工智能的帮助下,内容的生产者和接受者都能把有限的精力投入到垂直精专的一小块,不必拿有限的精力死磕无限的信息洪流。

改变的不仅仅是内容生产,还有背后的整个媒体商业逻辑。

利用人工智能可以精准给用户分类定位,品牌商和广告主的广告投送也会更加精准。许多依托不同社交、游戏、门户网站等平台做出的原生广告将越来越有意思,并形成大规模传播。有一个统计数字是这样的,原生广告的点击率比非原生广告高出220%,eCPMs也比非原生广告高出150%。国外的比如像Buzzfeed,它的一条原生广告的点击率是普通硬广的30倍。

渠道已经成熟,那么流量的分发就取决于内容,由此内容也成为流量入口甚至交易入口,而内容的价值也真正得以彰显。

这就是人工智能带来的商业模式的改变。

不仅如此。

我此前说过,现在是半专业或泛专业的时代。过去的十年中,年轻的城市知识人群越来越多,知识应用场景越来越频繁,按照心理学的理论,这是更高一级的“自我实现”的需求,它和娱乐一样是刚需,只不过来得比较晚,但是也更高端。

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知识短板,一个量子物理学家对医药的了解,可能跟一个网站编辑差不多。所以,如何把专业的知识转化成低门槛的解释,就非常重要。举个例子,现在人人都在说大数据,实际上我们现在更需要的是把数据用一种简单明了的方式“翻译”出来,让大家看到这些数据背后的含义——是的,CPI上涨了,摆出一堆数据不如说,你常去的小店,一样价钱的红烧排骨套餐,排骨可能会比以前少一块;东北的经济萧条了,列出几年的数据对比也不如每个人都有的感受直观:不管你在全国各地的哪里,身边的东北人都越来越多了,因为青壮年人口大量流出。

而这一切的分析,都离不开越来越智慧的机器。

03、重新定义媒体“人”

把高门槛的、冰冷的事实、数据和知识,在人工智能的帮助下,收集,分析并用低门槛的、有温度的形式重现,从而让更多人能够获取、懂得,这才是这个时代真正需要的内容,也是人工智能的妙处——它们明白如何收集数据,如何叙述事实,乃至分发,所以可以帮助我们在“解释”这件事上做得更好,而我所在的视知传媒就是在做解释或者说翻译知识的工作。

这些更加高端的智能化的信息,还将会以更前所未有的形式呈现——VR虚拟现实、AR增强现实、MR混合现实(我知道提到VR很多人会要厌烦的吐了,但现在没做好不代表未来没前途,想想当初数码相机只有40万像素的时候吧),这些新科技的日益生活化之后,我们获取信息的方式和体验又会有颠覆性的变化。

将来,我们可能用人工智能提供的数据,以及人工智能帮着营造的虚拟现实场景来更生动地向你解释:为什么有的女生来大姨妈会特别痛,而有的女生完全不会,它跟寒气这些莫名其妙的东西到底有没有关系。

而这一切,都将彻底改变传媒业的生态,让整个传媒业变得更广泛、更聪明、更细微入人心。

有人说人工智能之下,很多我的同行的岗位也必然会被取代——这是必然,但问题是,这不是取代,而是解放——你可以不用做一个机械重复的“人形机器”,而回归到媒体“人”的本身,做思考这件最有人性的事情就够了。

所以,既然腾讯把我选为了新媒体潮流的代表(感谢鹅厂,从这个选择可以看出你们真的很有眼光,嗯,请自觉脑补周星驰腔调),那我必须客观地说,“智媒元年”并不是媒体尤其是媒体人的“最是仓皇辞庙日”,而恰恰是“失去的只是锁链而得到的将是整个世界”。

因为媒体生产的内容产品是为人服务的,最核心的价值和思想创造者也必然还是人——只有人,才能最恰当地感知和解释人的世界。智媒最重要的不是媒体或者机器自己如何聪明,而是在机器的帮助下如何让人更辽阔——让聪明的机器,打开人的认知边界和执行边界。

所有的人工智能都不会弄死传媒业,只会让它活得更逼格闪闪。这才是“智媒”正确的打开方式。

标签: 我们 恐惧 不是 人工智能 而是 自己的 无能 马昌博


声明:本文内容来源自网络,文字、图片等素材版权属于原作者,平台转载素材出于传递更多信息,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与学习,切勿作为商业目的使用。如果侵害了您的合法权益,请您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在第一时间进行处理!我们尊重版权,也致力于保护版权,站搜网感谢您的分享!

站长搜索

http://www.adminso.com

Copyright @ 2007~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站长搜索

打开手机扫描上面的二维码打开手机版


使用手机软件扫描微信二维码

关注我们可获取更多热点资讯

站长搜索目录系统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