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列表 > 科技资讯 >> 业界动态

曾经优雅且纯粹,或将沦落风尘 知乎之殇

业界动态 2016-01-27 07:21:49 转载来源: 网络整理/侵权必删

首先,知乎是个伟大的产品。像quora一样

首先,知乎是个伟大的产品。像quora一样。甚至可以像雅虎,像google一样。

互联网自1993年开始民用化以来,最最开始改变的是人们获取资讯的传媒行业,在那之后,搜索引擎的发生和发展彻底颠覆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

但是一直以来有一个局限在于,虽然网络上的信息经过了十数年的发展已经是星海一般,但是在知识的获取和经验的传播方面,网络上的信息相比之于人们大脑里面的信息还始终是极其微小的一个比重,搜索引擎所能检索的不过是网络上的那一极小部分的知识信息。

最早的门户网站将传统的资讯搬到了网上,电子商务将海量的商贸信息搬到了网上,社交网络将海量的社交信息搬到了网上,而从Quora,知乎开始,以及当下火热的所谓在线教育,当然我们更可以追溯到维基百科,个人博客,则通过互联网将人们的知识、经验,源源不断地搬到了网上。

互联网在过去这二十几年的发展中,真正在知识上的杰出的应用屈指可数。开天辟地的还是要追溯到维基百科,直到今天,无论是博客,论坛,在线教育,也没有一个知识类的互联网产品可以出维基百科之右。

而知乎这一类的问答社区,在维基百科之后进行了一次看上去很来劲的创新和探索。

知乎的围城

知乎作为一个典型的UGC社区,从开放注册以来,真正有能力生产高质量内容的U们就开始从未间断地,分批量、分时段地向外逃离。

或者换个温和点的词,叫作“遗弃”。

这些主动遗弃知乎的人,从知识水准上,或者知乎所定义的社区影响力上,是呈现着一种明显的由高向低走的趋势。

知乎最早内测的时候,话题聚焦在互联网跟创业相关领域。最早的一批U也基本是互联网这个行当里最Top的一些从业大咖。

作为知乎最早的投资方,开复老师所代表的创新工场体系以及这个体系所能够影响到的许多互联网和创投圈的老板+高管级人物,以及知乎创始团队的几位成员,成为了知乎最早的一批极高质量的U,是为知乎名副其实的最早的一批原住民。

这其中有不少大咖确是在早期内测时产生了不少很有价值的内容,像开复老师很多早期的回答,像徐小平老师,包括知乎创始团队的几位核心成员。

但也有相当一部分大佬也仅仅是进来站个台了事,像这位:

知乎之殇:曾经优雅且纯粹,或将沦落风尘

不管是像周老板这样高冷的,还是像开复老师那样热忱的,这些知乎最早的一批原住民很坚实地给知乎奠定了一个影响深远的基调:一个IT圈、创投圈的,精英阶层的知识社交社区。

这个基调在很快速的时间里帮助知乎获取到了TA的第二批精英User,进而也创造了大量的围绕互联网相关话题的高质量内容。这第二批精英User,也理所当然地从第一批原住民那里将高质量内容生产的重任接力下来。

如此这般,良性循环,尤其在封闭测试的情况下,这些精英User更是在这里获得了一种在任何其他社区、论坛、社交网络都得不到的优越感和逼格感。

他们一方面字斟句酌地在这片乐园里抒发着自己对世界的认知,另一方面,也不间断地邀请着在他们生活中最核心的那一层圈子的精英们加入进来,同时也影响着那些在他们的圈子相对外围的次级精英,如此这般,一环一环,每一个走进来的精英都在各自影响着自己的那个精英圈子,圈子在不断外延,圈圈相接,层级在不断递减,但总体还算臭味相投。

直到波及到像我这样初入互联网的边缘人,大概在2012年。

知乎之殇:曾经优雅且纯粹,或将沦落风尘

于是,知乎发展历史上出现了第一批精英User的逃离。

各位看官今天可以去知乎里看看开复老师为代表的知乎的第一批原住民,在12年前后基本就开始逐渐隐退了,到了13年14年,他们出现形式基本“话题”为主了,被关注,被讨论,但唯独不参与。

商业模式与产品模式的悖论

最近一年多的时间,随着知乎一轮又一轮的融资不断刷爆科技媒体,一方面人们看到的,或者说希望看到的是一个完全崭新的互联网产品模式的成功实践,一次继维基百科之后,互联网在促进人们知识获取与分享方式革新的又一个经典案例,但另一方面,在资本和媒体舆论的压力下,知乎也在苦苦地一次又一次地探索着商业化的尝试。

犹如京东在2007年从3C电商迅速向全品类电商平台的转型一般,知乎也在极短的时间里开放了一个又一个话题领域,直到除了违禁话题的全部领域。知乎的用户数据以及全球网站排名也由此得到了飞速攀升,在全球网站排名甚至已经超越了TA在美国的鼻祖,Quora。

话题领域的以及注册权限的放开,使得知乎再不可能保持那个最开始的封闭高冷的精英知识社区气质。但却不得不承认,后来的数以百万千万计的新用户,大多还是因为这个最初的基调气质慕名前来。

所以为了保持这个气质,不让后来的新用户乘兴而来,失望而归,知乎不得不通过抑制自己的商业化来保持这种高冷的精英气质。

跟京东这类电商模式最大的区别在于,人家一开始就是出来卖的。所以在保证口碑、质量的前提下,货越多,人家只会卖的更好。

而知乎从一开始就不是出来卖的。而且,在相当相当一大片的知友那里是这样的印象。

打个不太恰当的比方,一个大唐时的青楼才女(需要普及一下,那会儿的青楼可不是各位看官印象里的大清北京城的八大胡同),本来只是与各路诗文才子吟诗唱曲,不是谁想见就见得到的,但忽地一日穿越到八大胡同,虽然来来往往也大多是达官贵人,但面对的诉求却大不相同。

如此这般,一环一环。

当社区的用户数和访问量都得到了飞速发展的时候,知乎再无法保持最开始的纯粹

一批又一批的精英和次级精英相继离去,同时一批一批又一批的次级精英又在不断涌进,知乎整体的内容质量越来越宽泛,信息的获取变得越来越低效。

抖机灵,写软文,做营销,更有甚者直接各处灌水硬广。

这位曾经优雅的纯粹的青楼才女,终归沦落风尘

知乎之殇:曾经优雅且纯粹,或将沦落风尘

互联网的商业模式,虽在不同的产品上有着各自不同的实践,但目前来讲,无非两大类:

一类是对产品提供的服务本身进行收费,比如电子商务,比如各类会员制产品。再一类就是产品的服务本身不收钱,靠免费的服务获取的大量的流量之后,产品再通过投放广告的方式向广告商赚取收益。

后者可谓由Yahoo!始创并发扬光大。也正是因为Yahoo!在互联网商业化的早期通过这样的模式迅速谋取了商业成功的引导作用,面向用户的服务免费模式得到了大量后进者的效仿,进而使得互联网获得了飞速的普及和发展。我将这种商业模式称为门户模式。

而知乎,从商业模式上来讲,至少目前来看,仍然属于门户模式的范畴。

门户模式大多对产品本身有着非常高的流量要求。而知乎的悖论在于,TA从一开始的产品定位就是提供高质量的知识共享的社区服务。内容虽然免费,但为了保证社区气质,却不能通过大范围的投放商业广告获取收益。

经过了近四年多的探索,尤其在前不久拿到鹅厂巨额注资之后(据说鹅厂生态在很短的时间里便向知乎涌入了了数以千万计的新用户),知乎开始更加积极的在商业模式创新上进行新的尝试。

就在半个多月前,知乎在首页上连续两天挂了一个逼格高得不得了的广告,点进去一看才知道,原来并非外部投放的商业广告,而是知乎内部推出的一个“一小时”读书系列,跟之前曾隐约推进的“盐”系列基本一致,通过对高质量知友的包装,经由短平快的电子出版模式,向知乎用户推出付费阅读服务。

知乎之殇:曾经优雅且纯粹,或将沦落风尘

再来说下知乎的产品设计

最开始的时候,封闭测试的知乎,人群少而气质趋同,知识结构趋同,社会阶层趋同,所以作为一个问答社区,最早你在知乎中看到的很多问题,未必是真问题,但至少都是好问题。

但今天,据说知乎上已经汇聚了数以百千万计的问题和回答。

恩,我们得意识到,当前来讲这里有相当一部分回答和评论除了空间上的区别,在内容上是没有什么区别的。

知乎的问题下面是自带了一个十分隐蔽的评论板块的,那是对问题本身进行评论。再往下去,才是写答案的地方。

知乎之殇:曾经优雅且纯粹,或将沦落风尘

还是在最开始的时候,你很少会在一个问题下看到一连串的少则一两个字,多则一两行字的回答。围绕这些好问题,下面的回答大多都是专业的,实战的,饱满的,极具参考价值的。

但是今天当我们再混迹于知乎的各个角落里时,你会发现,越来越多的人将回答当成了评论来写。

每个产品都该有一份始终坚守的初心,so,知乎的是什么?

日前和一位影视编导当下的创业热,互联网热,聊到最后,她很一本正经地问了我一个问题:

“墨加在做也是知识管理方面的探索,也是典型的互联网项目,那么在你的期望里,你觉得互联网最应该产生一种怎样的社会效应?”

恩,我相信我基本是一字不差滴把这位编导的问题给复述了下来。

那么我再来复述下我的回答:

“说真的,今天咱们聊的很多问题,我也是第一次被问到,我只是基于我自己过往经历和认知简单说一些基于第一反应的想法。

“我觉得你所谓的这种社会效应,落实到我自己的创业实践上,或者结合到我看过的很多互联网产品上,我更愿意将其称为一种初心。

”每一个产品都该有一份初心,初心不容易找到,而且即便有一天你觉得自己找到了,也一定只是朦朦胧胧地看到了那么一个方向,你需要不断地往前走才能越来越去接近。过程中会遇到各样的沟沟坎坎,大多还没有完全搞清楚就死在半路了。

“互联网真正民用化不过二十多年的时间里,如果真的去讲TA的初心,好比两千年前的铁犁,两百多年前的蒸汽机,一百多年前的电气一样,最开始的时候,它们都只是作为一种创新的工业技术出现,但一旦渗透到人们的生产活动中,就必然会改变人和人之间的协作方式。

“蒸汽机之前,手工业的协作是作坊式的,知识、经验、技能的传播是师傅带徒弟式的,工业革命之后,大工业的发展彻底颠覆了人们之间的协作方式,进而影响了知识、经验、技能的传播方式,催生了沿用至今的大工业时代的教育体系。在这个过程中,人们的知识、经验从产生到总结到传播到迭代的整个运作体系也是不断地在适应着社会生产的变化。

“互联网,一样的,二十多年的发展,已经在极大程度上改变了人和人之间的协作方式和连接方式。然而我们的知识运作体系却并没有发生什么本质性的变化。

”知乎也好,Quora也好,维基百科也好,墨加也好,还有大量的知识博客,论坛社区,在线教育,这些互联网+知识/教育的创新在改变的,正是传统的知识运作体系。

“能用一句话做个总结吗?”编导貌似被我的博(┭Вㄠ拢┫诺搅-_-#

“额,”容我沉思下

“如果非要用一句话做个总结的话,我想这份初心大概可以概括为,“提高效率,促进独立”吧!”

作为一个历史系出身的互联网创业者,原谅我喜欢用这样对称而精炼的修辞做高度的概括。但为了不造成无谓的曲解,我还是做一个简单的解读。

所谓“提高效率”,这是任何一次技术创新所与生具来的使命。从最开始的生产实践,到现在的信息获取。

作为一个知识相关的产品,如果你在运作的过程中增加了太多繁杂的信息,提了太多的伪问题,甚至还围绕这些伪问题生产了大量动辄万言的讨论,那么便没有起到提高效率的作用。

这一瞬我脑海里闪过了乔布斯说服他的工程师缩短电脑启动时间的案例。

再说“促进独立”,并非是老死不相往来,而是一种思维能力和价值判断上的自主独立。

我一直觉得,人类最最伟大的行为之一就是独立思考。这种独立是广泛吸纳之后的提炼吸收,没有附庸,没有控制,没有聒噪,和虚伪的民主主义。

朋友们都叫我大树,本来一开始是不太喜欢这个称呼的,因为本来是想在众人面前留下一个儒雅君子的印象,大树听起来总觉得憨憨傻傻的。但叫的多了,也就习惯了,甚至喜欢上了。因为我发现,大树里面,有独立的哲学:

各位去到任何一处找一棵大树来看,或者掘地三尺,或者周边地面,无论沃土岩石,无论悬崖浅滩,大树会将他的根伸展到任何他能够伸展到的地方,吸收那里的营养,汇聚主干,如海纳百川,最终促成自身的生长,遮蔽一方阴凉。

最后的最后

哦,本来是想去知乎上找一篇前几天被吵得火热的问题,题名“知乎不再理性和高端了吗?”但是当我在知乎上搜索打开这个问题时,看到的是这幅景象:

知乎之殇:曾经优雅且纯粹,或将沦落风尘

恩,好吧,所幸下面知友的回答还没有被关掉,各位重点看下那个投票最好的回答就好了。

得顺便替这位答主做个安利,文才不凡,或也是大唐的青楼出身。

微信搜索“站长搜索”关注抢6s大礼!下载站长搜索客户端(戳这里)也可参与评论抽楼层大奖!

标签: 曾经 优雅 纯粹 或将 沦落风尘 知乎 之殇


声明:本文内容来源自网络,文字、图片等素材版权属于原作者,平台转载素材出于传递更多信息,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与学习,切勿作为商业目的使用。如果侵害了您的合法权益,请您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在第一时间进行处理!我们尊重版权,也致力于保护版权,站搜网感谢您的分享!

站长搜索

http://www.adminso.com

Copyright @ 2007~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站长搜索

打开手机扫描上面的二维码打开手机版


使用手机软件扫描微信二维码

关注我们可获取更多热点资讯

站长搜索目录系统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