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巴西研究人员在恐龙化石中发现寄生虫化石
新华社里约热内卢10月21日电(记者赵焱 陈威华)巴西研究人员近日在英国《白垩纪研究》杂志上报告说,他们在恐龙化石中发现了一种血液寄生虫的微小化石。 此前,科学界仅在琥珀中的昆虫身上或者动物粪便化石中发现过史前寄生虫化石,这是首次在宿主体内发现...
趣科技 2020-10-22 11:33:07 -
研究称参宿四可能比此前认为的更小、更接近地球
据外媒CNET报道,参宿四(Betelgeuse)是一颗红超巨星,与太阳相比,它是个庞然大物。本周发表在《天体物理学杂志》上的一项研究揭开了对这颗恒星的质量和距离的一些新计算,并为人们提供了对它什么时候可能成为超新星的预测...
趣科技 2020-10-17 11:56:09 -
科学家:在固体氢中传播音速可达上限每秒36公里
(原标题:科学家提出音速上限是每秒36公里,在固体氢中传播才会出现) 中学物理告诉我们,音速并不是一个确定的数值,因不同的介质和条件而变化。空气中的音速在1个标准大气压和15℃的条件下约为340m/s...
互联网 2020-10-16 17:51:06 -
科学家首次测量红移为1的星系原子氢
科技日报北京10月15日电 (记者张梦然)英国《自然》杂志14日发表了一项天文学最新研究,报告了对平均红移为1的一组星系所释放的原子氢的测量结果。这是首次进行此类测量——由升级后的巨米波电波望远镜完成,这一成果有助人们理解星系中恒星的形成,填补了人类在星系演变和恒星诞生研究中的空白...
趣科技 2020-10-16 17:02:08 -
我国科学家发明水稻机插缓混一次施肥新技术
新华社南京10月15日电(记者戴小河)我国在水稻机插秧施肥技术方面取得新突破——插秧时将肥料包一次性施入土壤,让其支撑起水稻生长周期所需的全部营养,实现一次轻简施肥、全程精准供肥。 这是记者15日从农业农村部科技发展中心主办、南京农业大学承办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粮食丰产增效科技创新”专项观摩会上了解到的情况...
趣科技 2020-10-16 16:55:08 -
科学家发现两种神经疾病深层机制
由日本大阪大学、国立精神和神经医疗研究中心、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等单位的科研人员组成的研究团队发现,与肌萎缩性侧索硬化症(ALS)和额颞叶变性(FTLD)发病有关的蛋白质TDP-43,会调节核糖体在神经细胞轴突局部的蛋白质合成功能。他们还发现,该轴突的功能障碍可能与ALS和FTLD的发病有关...
趣科技 2020-10-15 10:17:09 -
《自然》:世界应倾听中国研究人员的生态保护经验
英国知名科学杂志《自然》日前发表社论说,全球在保护生物多样性方面的任务迫在眉睫,中国在这方面正发挥重要作用,而各国有必要多倾听中国研究人员长期以来积累的相关经验和成果。 文章说,中国在保护生物多样性方面已经积累了众多有价值的经验,各国能从中获益良多...
趣科技 2020-10-15 09:12:07 -
古DNA研究:洞察欧亚东部大陆人群历史
中国人从哪里来?在现代人类的演化过程中,我们祖先经历过怎样的迁徙? 科学研究发现,在末次盛冰期之前,现代人祖先已扩散至整个欧亚大陆,北至西伯利亚、西至欧洲、东至亚洲,在这片大陆上繁衍生息。地球气候在末次冰期时历经数次冷暖更替的变化,使得现代人群或是为寻求宜居之地而不断进行扩散与交流活动,或是因极端恶化的环境而遭受灭顶之灾,由而带来欧亚大陆区域性人群结构的相应改变,并逐渐演化成如今形色各异,从表面的语言、文化,到根本的遗传上均存在差别的各类族群...
趣科技 2020-10-15 09:11:10 -
50位青年科学家获第二届“科学探索奖”
本报电 (记者刘峣)第二届“科学探索奖”获奖名单近日正式揭晓,50位获奖青年科学家每人将在未来5年内获得腾讯基金会总计300万元人民币奖金,并可以自由支配奖金的使用。 今年的“科学探索奖”50名获奖人中,有48人拥有教授或同级职称,38人有海外一流高校、研究机构学习或工作的经历...
趣科技 2020-10-15 08:41:09 -
科学家发现新品种恐龙化石 前爪仅有两指
【综合报道】10月10日消息,据外媒报道,英国爱丁堡大学的古生物学家近日在蒙古的戈壁沙漠中发现一组保存完好的新品种恐龙化石。研究人员将这一新物种命名为Oksoko avarsan...
趣科技 2020-10-10 17:26:09 -
科学家认为24颗“超级宜居”系外行星可能比地球更适合居住
华盛顿州立大学(WSU)地球生物学家Dirk Schulze-Makuch领导的一个科学家团队已经确定了二十几颗可能比地球更有利于生命的系外行星。 根据开普勒任务的数据,这些超级宜居世界的条件可能比我们的星球更适合维持生命更长时间...
趣科技 2020-10-06 13: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