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列表 > 游戏 >> 游戏资讯

“流浪地球”科不科学?这个问题还能再争论20年

游戏资讯 2023-01-23 19:05:02 转载来源: 触乐网

昨天(1月22日),科幻电影《流浪地球2》正式上映。许多年前,我初次听说《流浪地球》要做影视改编时是抱有疑问的——国产科幻电影几乎就没什么成功的先例,传闻中《流浪地球》的投入看起来也不大,这事儿真的能成吗?事实直截了当地回答了这个问题,单从它能有这个“2”就很能说明问题了

昨天(1月22日),科幻电影《流浪地球2》正式上映。许多年前,我初次听说《流浪地球》要做影视改编时是抱有疑问的——国产科幻电影几乎就没什么成功的先例,传闻中《流浪地球》的投入看起来也不大,这事儿真的能成吗?

事实直截了当地回答了这个问题,单从它能有这个“2”就很能说明问题了。时至今日,在中国大众熟悉的科幻作品中,《流浪地球》的“出圈”程度或许仅次于《三体》。自从2019年《流浪地球》上映以来,关于它的讨论就层出不穷。一个相当有趣的问题也反复出现在人们的时间线中:发射地球这件事儿,到底科学不科学?这个问题经过一系列媒体报道、专家点评,再媒体报道、专家点评的循环放大,已经成了个相当热门的话题。在知乎上,光是回答过百的类似问题都能找到不少。


争论的话题关注度当然也是最高的

不过,就像电影是小说问世近20年后的复刻,这些讨论也像是更久远的类似讨论的“重制版”了。

《流浪地球》原著小说发表于2000年,许多年前,小说中的描述哪些科学、哪些不科学也早就讨论过一轮。比如,为什么需要地球流浪呢?太阳处于主序星的状况还算稳定,很难相信人们会在这样重大的问题上评估错误,以至于突然发现自己只有“400年时间”——以恒星的尺度衡量,这简直是毫秒级别的一点时间了。又比如,在绝大多数人的评估中,建造飞船进行星际旅行的“飞船派”方针,可行性都明显高于发射地球的“流浪派”方针,小说给出的答案是飞船生态系统太小,无法完成合理的循环——问题在于,发射地球的难度真的更小吗?更何况,一个脱离太阳的地球本来就难以维持自身的生态循环。这些问题中最根本的一个,或许还是推动地球本身,因为推动地球前进可能导致地壳破裂,整个星球分崩离析。此外,小说中计算的150万亿吨的推力实际上也并不足以完成推动地球离开原有轨道的目标……

上面算是相当粗略的总结,大部分源自于我的记忆,有些已经模糊,也可能有些疏漏——现在能够搜索到的相关讨论几乎都来自影片上映后,早期关于小说的讨论更多局限在小圈子内,声势不如现在不说,一些讨论的社区如今甚至都不复存在了。这些问题的表述当然不像上文所写的那样粗略,尽管看的人或许比现在少许多,但讨论的细致程度并不逊色——在网络还不那么发达的年代,只是为了和朋友争辩一个问题,你可能会在图书馆里找一下午自己看得似懂非懂的资料。

时光飞移,2019年的《流浪地球》上映后,“科不科学”的讨论卷土重来。这次它不再是小圈子里的话题了,而是引起了更多人和领域的注意——10年前,科幻迷们或许很难想到这个话题能有这么多人参与讨论。有些参与者的疑问一如当年,但如今更多出现的是影视改编带来的新问题。我很喜欢电影版的《流浪地球》,但老实说,它整出了比原著小说更多的Bug。

在这些新的讨论中,(更多此前不是科幻作品受众的)人们了解了一些陌生的名词,比如电影中提到的“洛希极限”到底是什么(天体自身的重力和第二个天体造成的潮汐力相等时的距离),它是不是算错了(确实错了)。人们也关心电影主线中,“引力波动”使得利用木星进行弹弓效应加速的计划失误(实际上很难想象会有这种失误),进而导致地球坠入木星的问题(电影中的表述为“撕裂”,但更可能的灾难的确是坠入),还有最终的解决方案“点燃木星”。这些内容从纯科学的角度看都存在不少槽点,在讨论中也被一一提及。


木星上最有名的事物或许是大红斑,也正因此,2019年的《流浪地球》中反复出现大红斑的镜头。这其实也有点儿不科学——为了拍电影,木星也在努力地不自转了……

这些问题,都是10年前那拨讨论中不存在的。实际上,电影中与木星相关的主线故事,在《流浪地球》的原著中不过出现了4个段落而已。在原本的故事中,流浪的地球可没搞砸利用木星加速这样一件“简单”的小事儿,人们不过是近距离注视着木星的大红斑,然后静静地看着它远去。

不过,这些“失误”完全没有影响《流浪地球》电影的成功。影视题材的叙事需要一个焦点,而科幻小说往往过于宏大,一些更具体的情节是必要的。而且,科幻小说里总是会出现科学问题,不是吗?新的剧情伴随着新的Bug也在预料之中,就像是你不能指望让程序员写1000行代码而没有任何错误。

更不用说,“科不科学”的要求本身就包含在了这些讨论本身之中了。人们当然明白,科幻不是追求完全的真实,除非幻想从未超出事实的限度,它总会是“不真实”的,甚至是错误的。就连刘慈欣自己,也早就在宣布要改编电影的许多年前“承认错误”:小说中地球的推动力的确是算错了,而且如果真的面临相关问题的抉择,他自己其实是个“飞船派”。

但我完全能理解刘慈欣对自身立场的“叛变”:“发射地球”,让地球在宇宙中流浪,这是个多么令人无法舍弃的点子!尽管《流浪地球》里有许多值得称道的地方,但它能成功,最核心的原因自然是这个点子本身。这个点子从一个想法变成文字,再变成了影像,它还在延续,试图走向更多领域。

这意味着更多可能性和许多全新的事物的碰撞,这里面铁定包含着更多奇妙的内容。比如,或许你觉得“发射地球”并不科学,但相比“发射一个遍布丧尸的废土地球”,它是不是就显得科学多了?

这是在电影上映的同一天(1月22日),废土求生手游《明日之后》推出与《流浪地球2》的联动活动让我想到的。


活动上线正好是正月初一,也是电影上映首日,一个相当巧妙的时间

“你好,我是Moss,现在向明日之后的全体幸存者进行紧急播报:在过去的时光中,你们曾战胜无数困难,逐步恢复这里的文明与秩序,你们是人类的英雄。但是,你们无法预见的更大危机即将到来,经过统一授权,Moss将从此刻开始,启动明日之后紧急预案。”

伴随着Moss的登场,《明日之后》的世界也遭遇了《流浪地球2》的同款危机——一颗迫近的小星球。于是,在这次联动中,《流浪地球2》的故事也在《明日之后》中有了另一种演绎:玩家们需要登上神秘星球,共同解决可能的天体撞击问题。


春节定制祝福倒是个很方便的功能,不过让Moss来送总觉得增添了一些危机感?

《流浪地球2》的故事更像是上一部影片的前传,事情还没有进展到要把自己发射出去那一步,这或许减少了《明日之后》编剧的许多痛苦,毕竟任何作品都很难在世界观中突然塞进一个在宇宙中飘荡的地球。这让联动活动能够拥有不低的还原度,除了这种还原外,电影和游戏里的事情也有共性,虽然面对的根本危机不同,但《流浪地球2》和《明日之后》都讲述了人类在末日级别的巨大灾难下的应对,而且,还都有点全人类团结一致只为守护家园的倔强,这给了二者奇妙的碰撞空间。不少元素的结合初看神奇,细想也巧妙。

例如,《明日之后》中本来就有废土世界经典的“一人一狗”形象设定,这正好给《流浪地球2》里的机械狗留出了位置,这只电影中陪着刘德华扮演的图恒宇出生入死的忠实伙伴,在联动版本中将代替普通的宠物狗,和玩家一起上太空炸毁星球。此外,《流浪地球》中的人类逐渐转移到了地下城居住,这刚好也是《明日之后》里此前就有的元素——虽然作用完全不一样,但也的确都有点儿“新家园”的意思。《明日之后》也延续了影片中刘培强为了给家人赢取地下城资格,进而参选航天员的剧情,玩家们完成首个太空任务后,会获得报酬——一张地下城中签凭证,可以自己填写想要赠送给谁。正因为有这些巧妙碰撞的加持,虽然不能在游戏里把地球真的射出去,但这样看似神奇的联动其实也处处透露着合适。


“机械狗”到底是不是狗还有待商榷,不过从官方发布的宣传视频看,似乎是基于机器对狗的模仿而自认为自己是狗……

如果说上述内容算是“暗合”,那么游戏需要“玩”的独特特点则给了联动更多的补充空间。

《明日之后》中还有个设定,Moss会给玩家分配前往太空后的工种——电影中,无论是横跨天地的太空电梯,还是巨大的空间站,想要运作都少不了不同工种的配合,可电影限于时长很难展现这些东西。《明日之后》的联动正好补齐了这块想象。你可以成为月面载具驾驶员,或者行星发动机架构设计师,甚至是月面基地营养师。这让游戏在影片内容之外,又基于一个不同世界观,提供了对“流浪地球”题材的全新想象。


在小星球上建立基地是影片和《明日之后》中都具有的元素


建设完成的基地

国产科幻IP的火热多少有些出人意料。这些作品许多都诞生在很多年前,起初只能算是文字记载下来的一些科幻的点子,有些小众,而且后来一段时间好像还变得更加小众了。我曾经一度认为国产科幻走起了下坡路,可它们在许多年后再度火热——“再度”的说法其实不对,实际上是前所未有的火热,它们登上荧幕,从小说成为了电影,再进入到像《明日之后》这样的游戏中。人们开始用“IP”来称呼它们,这个说法多少意味着其中很多东西走出了小圈子。


《科幻世界》副总编姚海军也为《明日之后》中出现的空间站点赞。在2000年《流浪地球》小说初次发表时,他担任小说的责任编辑

这是文化产品的独特特点,它是不会贬值的财富。更大范围的传播和更多人的“使用”不仅不会损耗它,反而会令其更具有生命力——就像是关于“《流浪地球》到底科不科学“的讨论一样,不管作品本身是否科学,作品本身,连同这些讨论,赋予了它们更强的生命力。而且我们可以说,这一切仍然只是个开始,未来有着更广阔的空间。按照4个段落的木星故事改编一部《流浪地球》电影来说,这个系列或许可以出到《流浪地球11》,和“勇者斗恶龙”的代数差不多呀。

从私心来说,我也乐意见到更多的作品。其实除了《三体》和《流浪地球》,国产科幻题材还有许多作品都值得影视改编,哪怕只拿刘慈欣的作品来说,例子都几乎举不完:《乡村教师》挺适合用更加严肃的调子再拍一部;《朝闻道》的片段也能搞得简短又充满哲思;愿意弄点长篇的话,《诗云》连带着同系列之前的作品,包含有智慧大恐龙、星际大战,还有抽象又浪漫的枚举算法写诗,也是好题材。随便哪一部,像“《流浪地球》到底科不科学”这样能聊的话题都有无数。

游戏改编更是一片广阔的空间了,在这方面,国产科幻题材游戏完全称得上是一片蛮荒,无论是原创还是像《明日之后》这样的联动合作都不多见。从这个角度来说,《明日之后》这次的合作是一次有价值的探索,而且也相当有趣。它证明了即便是题材不完全吻合,用心的合作与碰撞也能产生奇妙的化学反应。

要我说,既然尝试了“碰撞”,不如碰撞得更厉害一点。在下一部《明日之后》的大更新中真的把地球发射出去怎么样?理由都是现成的:丧尸泛滥已无可挽回,但它们能经受住连大气层都不存在的地表极寒么?为了重新夺回地表的主导权,人类退回地下,决定把行星发射出去,一劳永逸地杀灭所有丧尸,新的故事就此展开……

标签: 流浪地球 不科学 这个 问题 能再 争论 20年


声明:本文内容来源自网络,文字、图片等素材版权属于原作者,平台转载素材出于传递更多信息,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与学习,切勿作为商业目的使用。如果侵害了您的合法权益,请您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在第一时间进行处理!我们尊重版权,也致力于保护版权,站搜网感谢您的分享!

站长搜索

http://www.adminso.com

Copyright @ 2007~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站长搜索

打开手机扫描上面的二维码打开手机版


使用手机软件扫描微信二维码

关注我们可获取更多热点资讯

站长搜索目录系统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