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特在美国的共享单车:带桩停车、三美元骑一次
(原标题:看看福特在美国的共享单车:带桩停车、三美元骑一次) 共享单车企业又宣布进入美国市场了?不,这次是福特版本的共享单车项目GoBike要在旧金山落地了。福特共享单车项目GoBike将于六月底在旧金山湾区正式运营
(原标题:看看福特在美国的共享单车:带桩停车、三美元骑一次)
共享单车企业又宣布进入美国市场了?不,这次是福特版本的共享单车项目GoBike要在旧金山落地了。
福特共享单车项目GoBike将于六月底在旧金山湾区正式运营。先说几件用户关心的事:届时,用户可以通过注册GoBike来使用共享自行车;这些GoBike共享单车是有桩停放的,和政府自建共享单车差不多;收费模式和国内共享单车不同,分为“单次”、“包天”和包年三种方式。
GoBike,更像是政府公共自行车项目
去年9月份,福特在一次并购沟通会上第一次宣布了共享单车项目GoBike计划,并提到这个计划将与一家名为Motivate的公司合作,后者在美国市场共享单车领域处于领导地位,曾帮助纽约和华盛顿运营城市公共自行车项目。
据称,福特这个项目也得到了旧金山市政府的大力支持。
根据福特此次宣布的消息。福特将会在月底前在旧金山湾区正式落地这个项目,并宣布到明年年底前,对这一项目加以扩张,大概从700辆车扩增到7000辆,覆盖奥克兰、圣何塞以及伯克利等区域的546个站点……这与国内动辄半个月就在北京城铺满十几二十万辆共享单车的效率真是不能比。
福特此前提到,这个项目会依托一个应用进行预约以及使用。但目前不知道会不会单独上线一个GoBike应用,还是会在福特Ford Pass(福特派)软件上运行。
最值得吐槽的其实是产品定价。福特将会在第一批放出1000个初始会员名额,这些初始会员享受一张124美元的年会员折扣卡,以及一张GoBike定制的交通卡。 而在初始会员之外,GoBike提供了三种骑行套餐――单次骑行3美元,限时30分钟;“包天”15美元,但当天总共骑行时间最多是3个小时,包年149美元,这个没有任何限制,而在这个选项卡里还提到包月价格是14.95美元。
想知道这个产品怎么用?福特并没有提到太多关于这辆车如何设计、多少成本、怎样骑行以及如何运营等更多的信息。不过,我们从图片中大概可以发现――福特设计的这辆自行车和传统自行车并没太多区别,只是采用了蓝白色的涂装,它甚至没有小蓝、摩拜单车的科技感;看起来GoBike也是直接锁在桩上,没有在车身上弄一个GPS锁。
看起来就像是国内政府自己提出的那套单车分时租赁项目。
GoBike也只是福特移动出行战略的其中一个项目。而在中国市场地区,福特也有试点移动出行战略的共享巴士业务,来研究移动出行在各个地区一些痛点。用福特自己话术来讲:不要将福特再看成一家汽车公司,而是一家专注于移动出行的科技公司。
海外市场的本土品牌
当然,福特绝不是唯一一家在海外本土市场提供共享单车业务的公司。相比起来,其他几家共享单车初创企业才更像是国内共享单车的翻版。
根据36kr的整理,今年1月,美国共享单车Zagster获1000万美元B轮融资,它的特点是拥有各种各样的车型――包括三轮车、双人自行车等等;2月,新加坡共享单车oBike上线,它看起来与国内的摩拜单车类似;3月,美国共享单车Lime Bike获1200万美元天使融资,同样也是扫码解锁;3月,美国另一家共享单车Spin也宣布加入这一市场,这家看起来更像是ofo小黄车的翻版。
在其他地区,也还拥有纽约CitiBike、日本Hello Cycling等不同类型的单车公司。
这些公司通常也都是采用小时制的计费标准,从费率上看也比福特GoBike实惠得多。
不过,尽管拥有这么多家共享单车公司,但海外市场的竞争还不会有国内这么激烈,这么花样百出,也不具备这么大的规模――其根本原因在于国内外市场的不同。在一些海外市场,其更多是倡导低碳环保;而国内其实是在解决很多人出行刚需的问题,并讲一个更大的商业故事。
中国共享单车“走进”海外市场
相比起中国的共享单车企业在资本、传播以及运营等多个层面持续交手,转身去海外市场的故事又好讲得多。
比如共享单车行业的两家独角兽,摩拜单车和ofo小黄车,他们已经宣布进入美国和新加坡等多个市场:
3月21日,ofo小黄车和摩拜单车几乎同时宣布进军新加坡,ofo小黄车首次推出了变速单车,而摩拜则选择首批投放500辆单车。
3月24日,小蓝单车(Bluegogo)在美国加州旧金山试水,向该城市投放了200辆自行车。据小蓝表示,当时也在与另外至少五个美国城市进行洽谈。
3月底,ofo小黄车和摩拜单车也在位于得克萨斯州奥斯汀举办的South by Southwest展会上展示了旗下共享单车。
其整体收费模式都与国内类似,只不过计费率也入乡随俗。比如在新加坡市场,他们每小时收费都在0.5到1新加坡元左右(1新加坡元折合约4.9元人民币)。
当然这不能就代表一片大好了,还有很多实际的问题。听到不少去新加坡实地探访的朋友说:“新加坡的摩拜和ofo其实都极少,也看不到很多人骑,主要是更多的人都是在骑摩托车;而且这地好像不太适合骑自行车。”
整体上来看,不管是老车厂福特、在中国估值几十亿的独角兽、还是在国外运营千辆单车的那些初创公司,还是没有什么让人眼前一亮的新鲜模式。
不管是谁借鉴的谁,所有的单车品牌都面临同样的问题――没有技术壁垒的情况下,如何保持差异化?
声明:本文内容来源自网络,文字、图片等素材版权属于原作者,平台转载素材出于传递更多信息,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与学习,切勿作为商业目的使用。如果侵害了您的合法权益,请您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在第一时间进行处理!我们尊重版权,也致力于保护版权,站搜网感谢您的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