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凡事都是有因才有果,殡葬行业的暴利情况也是如此。并且由于殡葬行业本身的特殊性,“互联网+殡葬”模式道路坎坷,需要克服的问题不在少数
摘要: 凡事都是有因才有果,殡葬行业的暴利情况也是如此。并且由于殡葬行业本身的特殊性,“互联网+殡葬”模式道路坎坷,需要克服的问题不在少数。不过,互联网是有撬动殡葬业壁垒的机会的。
当今社会经济需求愈发强烈,“预订”成为了一种风潮。在互联网时代,出行、娱乐、吃饭都能在互联网上提前预订好,甚至连我们的葬礼都能提前预订了。据BBC报道,最近一个名为Umer的服务将于未来几个月在俄罗斯推出,俄罗斯用户只需通过手机就能为刚刚过世的亲人或朋友预订葬礼。
然而,这项服务却引起了俄罗斯民众与媒体的反感。除了这个应用自身的一些问题之外,殡葬行业本身的特殊性也让互联网的介入必须更加谨慎。其实,近年来在国内外有不少互联网企业都陆续进入殡葬行业,其本质原因是殡葬行业的一贯暴利,看起来在互联网方面尚是一片“蓝海”,许多互联网企业都想从中分一杯羹。
凡事都是有因才有果,殡葬行业的暴利情况也是如此。并且由于殡葬行业本身的特殊性,“互联网+殡葬”模式道路坎坷,需要克服的问题不在少数。不过,互联网是有撬动殡葬业壁垒的机会的。
国内外多家互联网企业进入,受殡葬行业暴利吸引
Umer之所以引起俄罗斯民众的反感,是由于“Umer”与“Uber”极为相似,而且其商标也像是Uber曾经使用过的。更主要的原因是,“Umer”在俄语中意为“他死了”,这种文字游戏更是招致了俄罗斯网民的厌恶。
这一事件也引发了媒体对Umer的批判。俄罗斯杂志《Russian Archeology of Death》的编辑Sergei Mokhov甚至认为,Umer的创意毫无疑问注定失败。
从某种角度来看,这并不能怪网民和媒体,毕竟殡葬在任何国家都是让人忌讳的话题。但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许多行业都被“互联网+”介入,国内外一些互联网企业看中了殡葬行业这片“蓝海”,并且纷纷入局。
除了上文提到的Umer之外,国外其他互联网企业也曾进入殡葬行业。早在2015年,殡葬预订网站Willing在美国出现,它是美国种子孵化器Y Combinator的入驻项目。用户只需在网站中填写个人信息、想要的殡葬形式、付款方式等就可完成预订。
美国的互联网普及要早于中国,互联网思维深入人心,加之文化背景开放,因此殡葬行业或许能被“互联网+”快速撬动并细分,但在中国,这条路就要艰难得多。
2014年,将产品定位为“中国殡葬领域最大最权威的信息和交易平台”的“恩雪天使”颇受关注,还未上线就拿到了200万投资。然而好景不长,上线仅一年就关闭。
此外,以O2O+B2B2C模式出现的“存在”、真格基金创始人徐小平投资150万创建的“彼岸”、殡葬电商“一空网”以及“爱佑汇”等服务陆续出现在互联网中,但它们无一例外地不是早早夭折,便是不为大众所知。
造成这种尴尬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政府监管之外,殡葬行业的垄断壁垒也是重要因素。线下的商家形成了封闭的用户群体,更容易被用户认可,对新兴电商形成排挤之势。
另外,产品推广难度极大。由于这个行业本身的特殊性以及国人的文化观念,很难按照传统的互联网推广方式去进行宣传,一时间难以找寻到合适的推广渠道。比如“彼岸”曾通过网上明码标价的方式,希望提供产品与消费服务的透明化。但这种方式不仅遭到传统店面的排挤,更因其在互联网中推送信息遭网民谩骂。
最后,这一行业的市场前景不明确。这会让资本望而却步,从而使“互联网+殡葬”的形式在国内发展更为迟滞。
实际上,这些互联网公司并非意识不到殡葬行业问题频出,但仍然阻挡不了他们的入局,其深层原因在于殡葬行业的利润着实可观,甚至可以用“暴利”加以形容。
殡葬行业“暴利”情有可原,性质特殊市场调控为主
尽管“死亡”是国人最为忌讳的话题,但在中国,殡葬行业无疑是“朝阳产业”。据统计,我国每年都有将近1000万人口死亡,并以每年7‰的速度增长。而亲人离开的悲恸往往能让人们不去计较金钱问题,不惜一掷千金也要送离世的人风风光光地走完最后一程,在某些地区,“薄养厚葬”甚至普遍成为了一种“风尚”。
除此之外,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凸显,更使得殡葬产业呈现增长趋势。
2015年,我国60岁以上的老人超出2亿,人口老龄化速度为16.5%。平均每死亡一人就需支出10000元左右,预计到2020年,我国殡葬业消费将达到6000亿,2023年达到万亿级别。
为什么殡葬行业如此暴利?垄断是根源,国人的观念与风俗是助长暴利的动力。当然,也有一些“趁火打劫”的无良商家漫天要价,但深究起来,除了壁垒之内的服务,殡葬行业其实并非想象中的那样暴利,或者说,这些“暴利”都是情有可原的。
实际上,大部分关于殡葬的产品和服务价格并不高。利益的高低总是与服务并存的,这一行业本身就自带特殊性质,不被广大国人认可,而且无论是服务还是商品都属于低频需求。若无利益驱使,很难让相关从业人员坚守这个行业。
殡葬从业者的心酸是外人无法知晓的,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必须立刻赶赴现场。并且行业要求极高,在现场,每句话、每个动作、每个决策都不容许有一点失误。生死之事最大,但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失误之后他们还要承担被无视、被误解的委屈。
有人觉得搬尸贵、穿衣贵、化妆贵,但这些事情本身就是极犯国人忌讳的。而且现在普通工人搬东西或是新娘化妆的钱也不便宜,更何况死者为大,不是谁都敢去触碰遗体,更不是谁都能做好最后告别的。从这个层面上来说,殡葬业的工作人员值得我们尊敬,也应该得到更多的利益。
目前,殡葬相关制造业的利润已经被压制到极低的地步,技术壁垒也近乎于无。所以对于殡葬行业,我们应该有一个公正的看法,价格高是由于其所包含的服务内容值得那样的金额,所以才会给外界一种所谓“暴利”的感觉。
因此,每当有新人被“暴利”吸引入局之后,才发现这个行业并没想象中的那样好做。缺乏监管让殡葬业成为了完全依靠市场调节的领域,竞争极度激烈,很容易赔本,这可能也是“互联网+殡葬”模式做不起来的原因之一。
当然,垄断也是确确实实存在于这一行业之中的,尤其是在墓碑这个环节。殡葬管理者介入生意,信息不对称让墓碑像房地产一样被炒出“天价”,而且也在其他项目上趁机加价,让国人直呼“死不起”。
由此可见,“互联网+殡葬”模式自身存在问题,实现道路坎坷。但起码,它能撬动行业内的垄断现象。
“互联网+殡葬”之路坎坷,但并非全无机会
之前网上出现过一篇名为《对于殡葬类APP“死了么”的奇葩设想》的趣文。文中假设了一款名为“死了么”的互联网殡葬类APP,并设想了“一键下葬,云尽孝”、“滴滴一下,马上出殡”、“打开附近的坟,寻找更多小伙伴”、“墓碑第二块半价”等功能,读来让人忍俊不禁。
其实这篇文章并无冒犯之意,只是针对近年来“互联网+殡葬”的形式略作调侃而已。更大胆的猜想是,随着互联网思维逐渐介入殡葬业,其中一些有趣的猜想说不定会变成现实。
不可否认的是,“互联网+殡葬”的形式在国内要推广起来确实很困难,但起码它能够在垄断现象严重的殡葬行业中敲出一丝缝隙,让“死不起”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改善。对于殡葬行业来说,互联网的介入或许能促成新一次的产业转型升级。
殡葬行业上一次的升级在于墓葬方式的改变,土葬变为火葬,占地少、安全规范,导致当前行业内的普遍做法是将骨灰盒埋葬在陵园的小墓地之中。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观念也逐渐开放,这样的小型墓穴或许会退出消费级市场成为富人特权,实际上现在就已经呈现出这种趋势。
我们不妨大胆的预测一下,随着互联网思维及互联网企业的介入,未来的殡葬业也许会以骨灰保存的形式为主,而关于死者的祭祀缅怀或许会更多地基于互联网形式,甚至可能随着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出现缅怀已故亲友的VR或AR体验平台。
从本质上来看,互联网的介入沿袭了火葬形式并替代了土葬内核,能够更加缩小占地面积并节约更多成本。互联网的开放性能够有效打破殡葬行业的垄断壁垒,让被垄断的服务价格更加平民化,消费级市场用户应该是“互联网+殡葬”模式努力的方向。
总体来看,“互联网+殡葬”模式并不容易实现。殡葬业历史悠久,并涉及到诸多文化、民俗以及伦理方面的问题,更何况这种改变还动了许多人的“蛋糕”。因此,“互联网+殡葬”模式为市场和大众所接受还需走过一段非常坎坷的路途。不过随着时代的发展与进步,这种改变还是相当值得期待的。
声明:本文内容来源自网络,文字、图片等素材版权属于原作者,平台转载素材出于传递更多信息,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与学习,切勿作为商业目的使用。如果侵害了您的合法权益,请您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在第一时间进行处理!我们尊重版权,也致力于保护版权,站搜网感谢您的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