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圆锥状的深海海底环境原位观测器,携带了7个大大小小的宏生物诱捕笼,22日晚被送到南太平洋岛国巴布亚新几内亚附近的新不列颠海沟5000多米深的海底。通过万米光纤数据传输系统,中国万米级载人深潜器科考母船“张謇”号上同步直播了海底宏生物采样
一个圆锥状的深海海底环境原位观测器,携带了7个大大小小的宏生物诱捕笼,22日晚被送到南太平洋岛国巴布亚新几内亚附近的新不列颠海沟5000多米深的海底。通过万米光纤数据传输系统,中国万米级载人深潜器科考母船“张謇”号上同步直播了海底宏生物采样。
▲“张謇”号上的技术人员从海底回收深海海底环境原位观测器。
▲海洋宏生物学家许强华教授在“张謇”号上查看诱捕笼。
▲“张謇”号上的深海海底环境原位观测器拍摄的海底画面。新华社记者 张建松摄
所谓海洋宏生物,是与海洋微生物相对应、眼睛能够看得见的海洋生物。
在“张謇”号主甲板设备控制室的电脑显示屏上,4个最大能承受6000米深海压力的摄像机和照明设备,将自己在南纬5度55分、东经151度45分的海底世界的所见所闻,通过4种不同的角度,实时呈现,十分精彩。
一路上,在灯光的照射下,黑色的海水背景中,时常出现漫天飞舞的白色“雪花”。“雪花”时而细密,如空气中漂浮的无数尘埃;时而稀疏,如空中飞舞的翩翩蝴蝶,在镜头前一闪而过。
据“张謇”号上的海洋宏生物学家许强华介绍,这些“雪花”学名叫“海雪”,是深海中的悬浮物。海水中各种各样悬浮着的大小颗粒、生物死亡分解的碎屑、海洋生物排放的粪便团粒、大陆水体带来的颗粒等,都是“海雪”形成的原材料。这些颗粒物在海水中相互碰撞结合,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最终形成雪花似的絮状悬浮物。
近两个小时后,一阵细腻的泥尘,像青烟一般在海水中腾起,漫卷而过之处,摄像机镜头前一片模糊。这表明,观测器携带着宏生物诱捕笼,终于“触底”了!过了好几分钟,海底的泥尘渐渐落定,神秘的新不列颠海沟海底风貌,越来越清晰地呈现在眼前。
这是一片灰白、平坦如外星荒原的奇异世界!镜头所及之处,没有方向、没有任何生命的迹象。起初,在很长一段时间,镜头中,只看到缆线带着诱捕笼,随着船身的颠簸,一上一下、起起伏伏。
突然,一只游动着的小鱼,将自己黑色的身影,倒映在灰白色的海底上,打破了死气沉沉的海底气氛,大家一阵惊喜。渐渐地,也许是受到灯光的吸引,生命的迹象越来越多。
一只红色的小虾,嘴边拖着几乎与自己身体一般长的胡须,出现在绿色的诱捕笼边。一条优雅的白色鳗鱼,在镜头前婀娜多姿地游过来,又游了过去。一只胖胖的狮子鱼,受到了诱饵的诱惑,摆动着像缎带一般柔软的尾巴,冲了过来,却一不小心,一头撞到了周围的缆线上,吓得赶紧从镜头前溜之大吉。
多么静谧、和谐、自然的海底世界!海水下方5000多米,相当于要承受500多个大气压。如此巨大的压力,可以把钢制的坦克压扁。但对于“深海居民”们来说,它们早已经进化出适应“深海家园”的生理机制。
观测器抵达海底8个小时后,越来越多的海底生物,发现了这里“从天而降”的丰盛大餐,陆陆续续地赶到了。镜头中,一个个白色的小身影,蹿来蹿去、十分活跃,仿佛在热闹地赶着集市。只可惜,计划中的9个小时海底观测时间已到,观测器带着诱捕笼,被收回“张謇”号。
在黑暗无边的深海世界,生活着哪些种类的宏生物?它们如何适应巨大的海水压力?有哪些独特的生理机制和特殊基因?这些都是海洋生物学家致力于探索的科学之谜。然而,样品获取是研究深海宏生物的一大难题。
现场观察,是了解深海宏生物种类和生活习性的第一步。由宁波深蓝海洋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自主研制的深海海底环境原位观测器,此次在新不列颠海沟的海底“现场直播”,是该设备首次成功投入实际应用。
标签: 一眼 望穿 海底 5000米 奇异 世界 张謇 科考 采样
声明:本文内容来源自网络,文字、图片等素材版权属于原作者,平台转载素材出于传递更多信息,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与学习,切勿作为商业目的使用。如果侵害了您的合法权益,请您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在第一时间进行处理!我们尊重版权,也致力于保护版权,站搜网感谢您的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