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的时候这份报纸说,2013年,数字阅读的爱好者有福了。我就是个有福之人,这一年我在手机和kindle上读了不少书,用的是所谓的“碎片时间”
去年的时候这份报纸说,2013年,数字阅读的爱好者有福了。我就是个有福之人,这一年我在手机和kindle上读了不少书,用的是所谓的“碎片时间”。这些时间并不是像雪花一样四处飞散无踪迹,它们是我生命河流中河床的鹅卵石,不规整但匝实。每天两个小时的地铁时光是我最好的阅读时间,那些书可以在我的移动设备或者云端静静存在着,我用手指和眼睛触碰过,分享过。
我对纸书的拥有标准在变化,很多书我愿意送人,或者在跳蚤市场寻找新的主人,而留下来的书得要经得起年头的熬炼,书页发黄,作者和他的思想还亮着光。
更有意思的是,我在这一年成为了数字阅读的从业者。从一个媒体人转型至此,看似都在内容产业中,但实在是个巨大的跨越。我过去是个青花瓷匠人,摩挲咂摸着自己的心血,现在我在义乌小商品市场,看着熙来攘往,财货涌流。
“义乌小商品市场”,这个比方也许正代表着很多人对数字阅读市场的商品――电子书,以及它们的消费者的想象。一些观察者认为,中国人不爱读书,特别是严肃阅读,当我们的时间已经被移动互联网切割以后,这个问题会更加严重。如果基于这样的判断,数字阅读(这里主要指严肃阅读)应该是一个没有前途的行业。
2013年,尤其是亚马逊的kindle阅读器进入中国以后,这一切发生了翻转。作为一个半途入道的从业者,我在2013年6月之前看到太多对kindle在中国命运的悲观评论。这些评论主要的看法是,kindle是一个模仿实体书阅读的阅读器,而电子阅读的未来应该在手机上,彩色、便携,更场景化。
我不知道kindle未来究竟会扮演怎样的角色,但是我相信每一个数字出版的同行在2013年7月份看到亚马逊的后台数据都会吃惊和振奋,是的,涨了,而且是以一种翻跟头式的劲头。我所在的机构在2013年已经凭借电子书这个单一业务盈利。虽然销售数据无法一直保持月环比翻几番的架势,但是一涨不回头的态势却在持续,好像一场跳高比赛,跳过了2米30,也许试跳2米40还没过杆,但是绝不会退回到2米29。
虽然爆发开始的起点还很低,但是这种增长的速度还是会让我们去思考一下,电子书的好时候是不是开始了?人们原先的分析是不是有问题?
与之相伴的是2013年传统出版业的危机:新书起印量大幅下降,退货率居高不下,实体书店纷纷倒闭。在一片中国人不爱读书,更爱手机的哀叹声背后,我发现了这样一个有意思的信息:在几个大的阅读平台上,90―95%的读者搜索的图书名称集中在1000种书以内。1000种和中国每年30多万种教材之外的图书发行相比,是一个惊人的对比。这表明,大量的图书印刷出来之后,读者并不知晓:出版业传统的发书评、做地面活动、打榜(常常是买榜)等营销活动是非常低效的。
作为一个文化产业,书所蕴含的内容信息没有推送给用户,没有形成用户交流分享的生态体系,这在一个标准用户一天十五小时在线,一天看手机150次左右的时代是致命的。
Kindle以它的生态体系,数据计算能力和推送方式吸引了其实想读书,但是不清楚有什么书可读的中国人。
我的家乡在传统的政经版图上是个富庶的三线城市,最近它和昆明、郑州、长春、哈尔滨一起被一家主流商业杂志评为二线城市,可资佐证的是在它的城区里就有两家星巴克。在这个城市,你几乎找不到什么像样的独立书店,但是因此说我的同乡们不爱读书,这实在很武断。
移动互联网用它的推送、大数据计算削平了传统渠道构筑的藩篱,无论你在需要积分才可以安居的北京、上海,还是“N线”城市,重要的只是,你是一个热爱思想亮光的人。
我看到了很多对数字阅读的担忧,主要是技术性的:电子墨水技术、防盗版、格式转换成本,但在我看来,最大的,根本的缺失是对人的理解。
中国文化当中缺乏完整的人论。我们对人的观察长期以来是一种集体的(因而是俯视的)、唯物的(因而是世俗的)视角,这导致了我们的傲慢和功利和粗暴。
移动互联网让沉默的读者不再沉寂,未来的阅读中,他们自发地分享和交流,而不是一个大V的转发决定了一本书的影响和传播;移动互联网也让阅读静水流深地嵌入了我们的生活,阅读和书店,和纸书,和偷得浮生半日闲的关系已经越来越弱,这将会根本性地改变出版的内容生产和发送方式。
人,以及他们如何使用自己生命的承载形式:时间,我们对此尚知之甚少。同时,书作为一种凝固着人类习得和情感的事物,它并不天然是纸,但是它天然和人有着最紧密的关系,几乎是一种位格化的存有。因此当书用数字的方式存在,以推送和分享的方式传递,应当是社交化平台的绝佳入口:看一个人的书单能极好地分析描摹出此人的特征,而同一本、同一类书则能清晰地划分出不同的群体。
社会化、大数据这些看来“高大上”的概念是有可能和电子书相关的,只要我们不把电子书看做纸书转码,把纸书看做纸,看做码洋。
2014年,值得想象。
(作者系中信出版社电子书中心总编辑)(编辑 郭大路)
声明:本文内容来源自网络,文字、图片等素材版权属于原作者,平台转载素材出于传递更多信息,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与学习,切勿作为商业目的使用。如果侵害了您的合法权益,请您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在第一时间进行处理!我们尊重版权,也致力于保护版权,站搜网感谢您的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