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列表 > 科技资讯 >> 业界动态

50年后,机器人有望帮助人类“永生” 前沿科技论坛

业界动态 2016-03-27 11:25:13 转载来源: 网络整理/侵权必删

站长搜索讯 3月27日,2016中国(深圳)IT领袖峰会召开。在上午举行的“前沿科学与新技术论坛”上,数字中国联合会常务理事邓中翰作为主持人,斯坦福大学物理系教授张首晟、德国汉堡科学院士张建伟、柔宇科技董事长刘自鸿作为嘉宾参与对话

站长搜索讯 3月27日,2016中国(深圳)IT领袖峰会召开。在上午举行的“前沿科学与新技术论坛”上,数字中国联合会常务理事邓中翰作为主持人,斯坦福大学物理系教授张首晟、德国汉堡科学院士张建伟、柔宇科技董事长刘自鸿作为嘉宾参与对话。

在对话中,张建伟表示,人类有一个非常美丽的梦想,对我们科学重大的挑战,也是这个世纪对我们最大的挑战,就是认知系统最终的实现。

“我们要理解我们作为一个人,我们的情感是怎么形成的,我们的记忆为什么能够存储,是不是能够存储到机器人里面,使我们灵魂不死。”

关于对人工智能的看法,国内和国外并不一样。张建伟说,自己上个月在德国汉堡做一场机器人的报告,德国人非常保守,他们认为这个问题应该是非常神圣的,应该在教堂里谈,很多人认为不应该用机器来取代人的灵魂的问题。

不过,张建伟认为,从技术层面,人类的完全可以讨论这件事可能性,虽然有一些伦理问题。比如人长生不老以后,这个世界是不是老是有一些人在这里,没有新的生命来更新这个世界。

“我们从技术角度来讲,我们现在可以用植入和非植入的办法,把我们整个的脑信号的大数据读出来把人的情感、意识、知识表达、行为方式,把这些东西最后做成模型,做成存储,用智能和生物的综合的办法读出来,存储起来,我们物理的、生物的身体有一个120年的极限,但是我们的灵魂在50年内、最晚在本世纪以内,把我们历史的灵魂、记忆存储起来,放在机器人身上,做到灵魂不死,从技术上来讲,这应该是能够实现的。”

关于人工智能,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怀进鹏则表示,很多人认为阿尔发狗的出现是机器战胜了人类,但是自己有不同的看法。他认为,这是一批人对付一个人,一批人拿了十年的数据来对付一个人。

刘自鸿指出,技术总是在解决人类社会的很多问题,但人类无非就是人和人、人和物、人和大自然的交互,在这些交互过程当中人类接受信息的基本方式有五官,在所有的这些交互当中,视觉大概占到人类接触信息的70%左右。“我在想未来人类视觉方向如果有一些新的技术的话,我想应该会长期伴随人类发展的存在。”

以下为本次对话部分实录:

张建伟:今天非常高兴第二次参加IT领袖论坛,我在深圳10年前帮助深圳的先进院建立了一个认知技术中心,现在已经成长的非常好,在医疗孵化、康复方面,我们也落地了几个具体的项目,今天非常高兴以我汉堡大学人工智能和机器人教授的身份,跟大家共享人工智能和机器人方面的一些感受。

30年前我在清华年前计算机系跟中国第一个人工智能院士做的人工智能机器人的路径规划,在那个时候清华实验室里面,包括现在所有的人工智能的推理、自动驾驶、机器人的自动规划都做过,中间也经历了一些低潮,最近针对大数据、万物互联的高度提高下,我们也迎来了人工智能的春天,所以我的感受是很多的。

从传统的人工智能从大脑的部分做符号性的推理,过渡到带肢体的功能,用到万物互联的数据,到现在扩展到了更大的概念就是认知系统,里面包括了传统的符号推理、规划,也包括了很多的感知、记忆、学习、感情等,这就是刚才怀进鹏部长提到的我们人有一个非常美丽的梦想,对我们科学重大的挑战,也是这个世纪对我们最大的挑战,就是认知系统最终的实现。

我们一方面要理解我们作为一个人,我们的情感是怎么形成的,我们的记忆为什么能够存储,是不是能够存储到机器人里面,使我们灵魂不死。另外我们的意识应该是怎样一个表达方式,我们对自己的理解、我们自己人的本身是一个非常大的谜,所以这也是认知科学、心理学、脑科学重要的动力的源泉。

另一方面,从应用来讲,认知系统里面,刚才我们讲的智能系统和认知系统是一个在所有领域、所有的行业都可以应用的一个范围,题目现在IBM把它作为智能服务的主要技术,以后所有的单位如何用智能的、系统的技术来提高你各个环节的效率,来增源节流,来满足你处理一些我们大脑处理不过来的一些处理环境。包括我们在工业4.0里面现在实现的非常多的可预测的维护,还有就是把我们整个工厂、我们整个企业、我们一个城市、一个国家,甚至我们地球的神经系统建立起来,在这个神经系统里面每一层认知的结构和它的形态、它的预测,我们都搞清楚,这里面对我们的挑战,从学习来讲,现在深入学习,只是在分类方面用到的非常多。

这里面现在解决的问题基本上知识是一类的知识,是一个单独的问题,现在接受的挑战,我们面临的是多模态的数据,包括听觉、视觉、触觉和第六感应。我们面对的知识不是单领域的知识,而是多个的领域,如果我们能够突破到更大的领域,在机器人里面我们还有更大的挑战。

邓中翰:如果机器有了情感以后,或者也有了喜怒哀乐以后,作为一个单纯的人工智能的机器,在一个工作上,能够做得比人好,如果具有了人的因素以后,会比人更加智能、更加优越吗?

张建伟:下一个挑战,一个有普遍意义的机器人,有多个日常生活的知识,这个里面的应用,不止是下棋和打麻将,在真正环境当中的理解,助老助残方面都有应用,现在有一个简单的应用,就是如何把大象关到冰箱里,大家都知道这三个步骤,这实际上是违反了终生学习、增强学习的办法,跨模态里面终生学习的层次、把日程最低层次的物理世界的数据,和我们上层的符号、知识粘在一起,可以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邓中翰:阿尔发狗这个事件导致我们对这个事情非常关注,能不能给我们描述一下人工智能多模态的学习,人以后是不是灵魂、知识、感受,都能够被一个机器学会,从而这个机器可以让他的精神长生不老,可以做到吗?

张建伟:这是一个非常有争议的问题,我上个月在汉堡给汉堡各行各业一些领袖们也做了一场机器人的报告,德国人非常保守,他们认为这个问题应该是非常神圣的,应该在教堂里谈,很多人认为不应该用机器来取代人的灵魂的问题,但是我说从技术层面,我们完全可以讨论这个可能性,当然有一些伦理问题。人长生不老以后,这个世界是不是老是有一些人在这里,没有新的生命来更新这个世界。

但是我们从技术角度来讲,我们现在可以用植入和非植入的办法,把我们整个的脑信号的大数据读出来把人的情感、意识、知识表达、行为方式,把这些东西最后做成模型,做成存储,用智能和生物的综合的办法读出来,存储起来。

我们物理的、生物的身体有一个120年的极限,但是我们的灵魂在50年内、最晚有人说这是本世纪最后的任务,把我们历史的灵魂、记忆存储起来,放在机器人身上,做到灵魂不死,从技术上来讲,这应该是能够实现的。

但是这不一定是我们追求的唯一的智能的产品产品,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可以作出很多有意义的东西,现在我们在做2.0版的机器人,就是2.0新的概念,最后不能脱离为人类服务的主要目的,要实现包括可穿戴,用这些东西,加上云计算以后,我们可以把人类的性能提高很多很多,包括在智能的教育、包括助老助残,包括“中国制造2025”,包括到个人作用的提高,都有很大的作用。

从技术来讲,我们现在从融合、从计算来讲,计算、存储和网络实际上我们一直都在考虑,如果考虑到机器人,我们更多人要考虑用传感的技术,IOT,可以制造新的传感器,另外它的驱动也有新的发展,人员的供给加起来以后,融合到我们新一代、新的机器人的技术,从学科来讲,我们IT技术都是工科的技术,现在是大的学科的融合,包括科学的融合、包括材料的融合、包括社会学、心理学的融合。

邓中翰:张教授为我们描绘了未来,人都可以长生不老,这是不是我们工信部要走向的领域,就是人工智能和未来的人类、包括和机器人的交流,会是一个什么样的,我们国家发展的重点是什么?

怀进鹏:我以个人的身份,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我只说我个人的观点。

我们做计算机要解决X的问题,其实大数据我觉得阿尔发狗的出现,说是机器战胜了人,但是我认为是一批人对付一个人,一批人拿了十年的数据来对付一个人。

这给我们带来了很多产业新的经验,用我的知识和想象力,我就想最高的智慧,和我们人类对文明还是有很大的差距,人类是从过去到现在,但是综合来说要从现在想到未来。1947年后期的时候国际上有一个著名的说法,人总是有限的,因此随着未来的发展,人们不断的用人类有限的发展,不像大数据那样,有两种方式支撑,阿尔发狗做的就是依赖于加拿大一个学者做的一个理论,实际上在大数据时代、人工智能当中还有另外一种,就是刚刚毕业的学生也能够做到什么?我们看三岁的儿童看了一些汽车模型以后,在马路上他就可以认出来。

我们人在自己成长的过程当中,我们对人的认识是有相当局限的,这些局限是做一个自我挑战事情的时候,我觉得这本身就需要再科学的问题,很多人用脑科学去做研究,通过不同的方式来寻找人类共同的梦想,解决我们脑的一些重大的问题,解决社会当中人类理性不足的问题,这其中还涉及到理论问题。

所以我觉得阿尔发狗解决了人类理性不足的问题,但是不等于未来这种方式,就是深入学习和强化学习就能解决所有问题,像我们现在说大数据还是在发展当中,但是给我们带来了更多的想象,同时我们可以用数据帮我们做更多的事情,我们还可以一起探讨。

邓中翰:我们想请教在深圳创新创业的刘自鸿,他参加在斯坦福大学三年就获得了博士,在IBM也工作过,后来通过“千人计划”我们深圳创立了一个超薄显示器的公司,在去年双创周的活动当中,李克强同志非常关心,还专门参观了他们的技术。

请你作为一个创业者给我们谈一谈,在显示的技术里面有哪些会改变我们的手机、电脑?

刘自鸿:今天非常荣幸有机会跟三位院士探讨一下IT技术的未来。

刚才张院士说30年前他就已经在研究人工智能,30年前我还是一个小孩,其实在我之前的这些经历里面,我一直在从事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工程方面,我一直在想,人类对于自然科学的技术无非回答两件事情,科学一直不明白哪些事情为什么是这样?比如物理原理为什么会这样?数学里面有这么多的公示,也要搞明白为什么要这样算。

工程技术回答了另一个问题,就是怎么别这样,技术总是在解决人类社会当中的一些问题,我觉得这是科学和技术结果了两个问题,一个是为什么会这样?一个是怎样能别这样?把这些问题搞清楚以后才能创造一些技术,来解决我们生活当中的一些问题。

我结合自己的经历,来谈一谈科技创新的一些探讨。

十年前我刚去斯坦福,有一段时间天天躺在学校的草地上想自己以后要做什么事情,我在想人类技术发展的过程当中,我们人类无非就是人和人、人和物、人和大自然的交互,在这些交互过程当中人类接受信息的基本方式有五官,在所有的这些交互当中,视觉大概占到人类接触信息的70%左右,我在想未来人类视觉方向如果有一些新的技术的话,我想应该会长期伴随人类发展的存在。

当时我在想,人类过去历史当中存在一些什么样的显示的技术,我们想想在古代没有今天这些新的信息技术之前,人和大自然的交互就是靠自然,比如太阳,后来我们人类会点烽火台、会传播信息,这也是一种传播方式,再到后面出现书法,这也是一种交互方式,也是是觉得一种表达信息。后来出现了电子、出现了光、出现了电视机,再后来出现了PC、出现了电脑、出现了手机。

我们今天在谈论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最大的一个变化是人机交互界面的变化,就是显示屏的变化,我们有没有一些方式可以解决人本能需求的矛盾。

标签: 50年 机器人 有望 帮助 人类 永生 前沿 科技 论坛


声明:本文内容来源自网络,文字、图片等素材版权属于原作者,平台转载素材出于传递更多信息,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与学习,切勿作为商业目的使用。如果侵害了您的合法权益,请您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在第一时间进行处理!我们尊重版权,也致力于保护版权,站搜网感谢您的分享!

站长搜索

http://www.adminso.com

Copyright @ 2007~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站长搜索

打开手机扫描上面的二维码打开手机版


使用手机软件扫描微信二维码

关注我们可获取更多热点资讯

站长搜索目录系统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