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科技博客Re/code近日撰文盘点了Facebook这些年来关闭掉的各款产品,其中包括邮箱、团购服务Deals、礼品赠送服务Gifts、问答服务Questions。以下是文章主要内容:你可以这么评论Facebook CEO马克•扎克伯格(Mark Zuckerberg):他在清扫表现糟糕的产品上非常果断
美国科技博客Re/code近日撰文盘点了Facebook这些年来关闭掉的各款产品,其中包括邮箱、团购服务Deals、礼品赠送服务Gifts、问答服务Questions。
以下是文章主要内容:
你可以这么评论Facebook CEO马克•扎克伯格(Mark Zuckerberg):他在清扫表现糟糕的产品上非常果断。这些年来,Facebook推出然后砍掉的新产品比一些公司推出的产品都还要多。
整个过程通常都是这样:Facebook专门举行发布会,隆重地为其社交网络推出一个新功能。那些产品通常都带有竞争性质,意在回应涉足同一领域的其它公司。到几个月或者几年后没什么人使用它的新玩意的时候,Facebook就会毫不犹豫地将其埋葬。
本周这一幕再一次上演――Facebook周一下午正式关闭Facebook邮箱服务。
这些年被Facebook毙掉的产品有哪些呢?
邮箱
2010年,扎克伯格将Facebook邮箱地址(免费提供给所有用户)定位为“现代通讯系统”的一种延伸。该服务涵盖聊天、文本和邮件功能,所有的这些功能都是在Facebook的疆域内使用。
令人意外的是,Facebook竟然没有意识到――或者说忽略了――人们倾向于使用不同的服务做不同的事情,并不想要将它们全都聚合在Facebook的疆域里。
该公司本周终结了该项为期四年的测试。
团购服务Deals
2011年,Facebook推出了团购服务Deals,当时该产品被认为会是Groupon杀手。
事实上它谁都杀不了,除了它自己。仅仅上线4个月,该服务便停止运营。
Credits货币
Facebook想要让用户能够将钱转到它的平台上,于是推出了Credits货币。理论上说,人们在网上会相对轻易地花费那些虚拟货币,毕竟它们没有真金实银花出去时的实感。
在Facebook上,促使人们用Credits购买游戏内的虚拟商品变得更为困难,因为游戏开发商们在它们的游戏应用内部创建了自有的货币形式。本质上来说,引入Credits等于是给整个消费流程增加了一个不必要的步骤,制造出更多的“障碍”――电子商务的最大忌讳。
Facebook最终在2012年年中砍掉了Credits。
Beacon
这是Facebook的一大错误。
2007年,Facebook推出了备受争议的Beacon。该公司既不向用户提供相关提醒,也不提供退出该项功能的选项。该功能用于追踪用户在外部合作网站的活动,并将相关信息返回到Facebook和用户的动态消息(News Feeds)。
这种隐私侵犯无疑激怒了用户。Facebook一个月后被迫推出了退出选项,并最终在2009年将该服务完全关闭――一起针对该产品的集体诉讼引发的结果。
问答服务Questions
Facebook在2010年效仿问答社区Quora推出了问答服务Questions,让用户可以直接在状态更新框内向朋友提问。(那一年Facebook推出的多款产品都不如人意。)
令该社交网络意外的是,并没有人想要使用它成熟的产品去问问题。于是Facebook在2013年将其关掉。
礼品赠送服务Gifts
回头来看, Gifts服务从一开始就存在问题。
那是Facebook收购Karma的产物,意在在该平台上出售实体商品,让用户可以通过Facebook相互赠送礼物。
Gifts的失败并不令人意外。Facebook不擅长履行订单,更不用说与多家合作零售商处理库存、售后服务、邮寄等问题。此外,人们并不想要在Facebook上相互赠送低廉的礼品。
当然,用户现在还可以相互赠送数字礼品,如iTunes礼品卡。
从这些举动可以看出,Facebook非常愿意推出各种各样的产品,产品表现未如预期的时候也愿意马上将它们关闭。有些人可能会对这种策略提出质疑,觉得转用不同的产品套路,继续产品的运营或许能够慢慢促进它们的推广。
(或许值得一提的是,对于糟糕的产品,Facebook也并不是每次都那么干脆利落。Facebook山寨Snapchat的服务Poke现在仍然存在于App Store应用商店。大幅改造动态消息的测试结果并不理想,但仍在提供给一小部分的用户,尽管它不会推向所有的用户。)
当然,并不是只有Facebook才会时不时就砍掉差劲的产品。谷歌、苹果和其它的科技巨头也时长关闭不如意的产品。那可以说是硅谷成熟过程的一部分。
译者:乐邦
原文链接:
http://recode.net/2014/02/25/meet-facebooks-graveyard-of-dead-products/
百度新闻与AS网站目录科技合作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声明:本文内容来源自网络,文字、图片等素材版权属于原作者,平台转载素材出于传递更多信息,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与学习,切勿作为商业目的使用。如果侵害了您的合法权益,请您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在第一时间进行处理!我们尊重版权,也致力于保护版权,站搜网感谢您的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