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站长搜索 卢鑫本期易评作为2016年的开篇,话题自然不能太沉重。鉴于多数科技媒体都会在新年之初为该年的科技发展趋势做一个预测,因此身为站长搜索的小编今天也打算随大流,粗浅地谈一下自己对虚拟现实(VR)、物联网设备以及个人电脑等未来市场走向的认识――话题虽然俗套了些,但相信凭借小编对行业动向的深入了解,内容和分析将不会让大家失望
本期易评作为2016年的开篇,话题自然不能太沉重。鉴于多数科技媒体都会在新年之初为该年的科技发展趋势做一个预测,因此身为站长搜索的小编今天也打算随大流,粗浅地谈一下自己对虚拟现实(VR)、物联网设备以及个人电脑等未来市场走向的认识――话题虽然俗套了些,但相信凭借小编对行业动向的深入了解,内容和分析将不会让大家失望。
2016才是VR应用的“元年”
长期关注《易评》 的网友应该会知道,小编零零散散曾多次对未来科技趋势做出过并不严谨的预测。之所以强调是“不严谨的”,主要是小编没法像投行分析师那样获得海量权威数据或者内线消息,小编的预测基本上只基于对产业动向的观察和对公开信息的整理。
就譬如小编会看到――Oculus Rift虚拟现实眼镜项目在众筹平台Kickstarter上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关注,于是Facebook于2014年3月宣布以20亿美元的惊人价格高调收购了这家VR技术初创公司;相信当时想收购Oculus的巨头并不只有Facebook一家(曾有多种传闻),然而绯闻对象之一的三星“在收购未遂”之后便立即赶在Facebook公布消息前(2013年9月)匆忙发布了Galaxy Gear,一款利用智能手机来实现VR效果的辅助设备;同期的谷歌显然也没有闲着,该公司在2014年6月的I/O开发者大会上突然发布一款创意爆棚的纸板VR辅助设备(可以理解为三星Gear的超级廉价版);而同年晚些时候,一向在电子消费市场慢半拍的微软也意外且高调的展示了Hololens增强现实(AR)头戴设备……
考虑到巨头们在VR领域上惊人一致的步伐,2014年自然也可以被称为“VR元年”,不过在小编看来,那更像是VR概念、VR项目被正式炒热的一年。其中,Oculus Rift和微软Hololens才是这些设备里“含金量”最高的产品,然而(当时)除了数量极其有限的一些实验室演示品外,2014年的VR/AR设备距离所谓的真正的消费者体验则仍然有相当遥远的距离……直到2016年,一再被推迟的Oculus Rift终于露面后,VR市场尤其是VR软件应用市场,才恐怕真正迎来了生机。
事实上,VR的概念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已经被广泛讨论,日本游戏机开发商世嘉当时还推出了一款名为Sega VR的虚拟现实头戴设备,以配合该公司的街机和游戏主机使用(概念有点像索尼即将针对PS4推出的PlayStation VR,见下图)。但很显然,受到硬件性能和软件技术的限制,90年代的VR体验是不可能被消费者接受的,相关产品自然会在新鲜感过后走向失败。
(图1――图片来自维基百科)
时间快进二十年,今天的我们为什么敢笃定“再次挑战VR,一定将会成功”――原因还就是科技的进步。
利用三星Gear或者谷歌纸板VR可以让我们迅速了解何谓VR(这也是此两款入门级产品的意义),然而尝试过这样体验的用户,难免也会在使用过程中遭遇想呕吐和头晕等不适感――这是有科学解释的,是过去和今天VR技术都面临并迫切需要解决的挑战。
VR会让人产生眩晕,其实主要是画面帧率偏低、刷新过慢或者同步不及时等技术原因使得大脑接受信息与身体感受不符所致,当然也有一部分是软件设计的问题。而为了保证最基本的体验,Oculus率先提出了单眼1080x1200分辨率和90Hz刷新率的“最低标准”,并应用在其第一代Rift产品上。
此标准是否能成为决定VR体验进入新篇章的基石?答案恐怕只能由市场给出。鉴于2016年是全球消费者首次有机会对这套标准进行最客观的验证,因此这一年才更应该被认为是VR应用的“元年”。
每年都谈“物联网”,今年并无不同
过去两三年,几乎每年都会有媒体预测“物联网”市场即将爆发。然而这个“即将”,一等就是好几年。如今除了寥寥几个大厂推出了贵得离谱的智能电灯、智能音箱等等智能家居产品外(智能手表并不包含在此类别),所谓的直接面向消费者的物联网设备市场,还真不如面向发烧友“创客”们的DIY市场更受关注――英特尔发布Edison所引起的关注远比苹果HomeKit产品亮相更吸引眼球。
虽然是又过了一年,但小编仍坚持认为:物联网市场还在萌芽,导火索因素还未出现,不温不火仍将是主旋律。
小编绝对看好物联网市场成为下一个爆发点,但时间不会是2016年。原因很简单,此前的易评也曾提到过――物联网的标准太混乱了,谷歌有Brillo平台,苹果有HomeKit,微软有Windows 10 IoT……这些还只是开发框架或开发平台,至于更底层的通讯协议:Wi-Fi、低功耗蓝牙(BLE)、Zigbee、Z-Wave、Thread(谷歌Nest)等等,至今也未能形成一个胜出的解决方案。多选择从某些角度看是好事,能发挥出各自的有点,然而从反面看,这几乎就意味着相互不兼容、产品成本高将成为常态,难怪消费者不会买账。
差点还忘了此前华为高调宣布的10KB大的IoT系统内核LiteOS(半年多过去了,这个号称开源的系统至今没看到哪里可以下载)。考虑到物联网设备的硬件要求不高,且大多数都会是由中国大陆制造,华为LiteOS几乎完全可以凭借“天时地利人和”之优势把本来就已经够乱的物联网标准搅得更加混乱(此番话并非贬义,说不定LiteOS真的因此而胜出)。
一些网友看到这里可能不知小编所云,简单总结一下就是:在标准为确立之前,各家产品很难相互联通协作,每一个智能设备都是独立的,导致难以形成“智能网络”,因而也就谈不上真正的智能。就像眼下所谓的“智能灯泡”,还需要打开手机应用来实现开关,虽说比墙上的物理开关方便了不少,但开关操作仍然是手动的,何来“智能”?说白了就是一个比较前卫的玩具罢了。
“物联网”的话题在多期易评中有过深入讨论,感兴趣的网友请自行搜索和回顾过往文章。这里就不进一步分析了。
PC还在萎缩,PC不会消失
个人电脑(PC)市场一直在萎缩,是事实;PC所覆盖的一些应用不会从市场上消失,也是事实;把市场萎缩等同于最终会被取代、会消失的人,是缺乏基本的常识。
从“PC消失论”出现的第一天开始,小编就坚定认为:这是谬论。如果不是为了自身某种利益在故意宣传恐慌,那就是该分析人士缺乏对PC类产品最基本的了解。
传统PC从功能用途上区分,可分为娱乐型和办公型两种。前者主要用以看视频、玩游戏以及其他网络消遣等,后者则主要用于文字处理、图形处理或专业计算处理等。Xbox One在硬件结构和组成上与PC其实并没有太大不同,但我们将之称为“游戏主机”,而非PC,因为其只能用来玩游戏,并且只因为游戏而存在。同理,摆在公司或者家里的小型服务器或NAS(网络存储)系统,也不应被归类为PC,即使两者在内部构造上几乎完全一样,譬如用旧电脑改造的NAS。
以上如此咬文嚼字的一段说明,其实只是想解释清楚“何谓PC”。在很多很多年前,苹果Mac系列电脑是不能被称为PC的,那时的新闻标题一般都是《Mac对决PC,孰优孰劣?》……而今,PC的广义概念已完全包括Mac。接下来,小编想问网友的是:平板电脑算不算PC(好歹也有“电脑”二字)?在虚拟化时代越来越流行的“瘦客户端”(Thin Client)算不算PC?用ARM芯片取代英特尔x86架构处理器打造出的笔记本电脑算不算PC(譬如微软Surface RT)?如果微软Surface RT算PC,那么谷歌Chromebook算不算PC?再然后就是缩小到手掌大小的,知名度不亚于iPad的“树莓派”(Raspberry Pi)算不算PC?
以上这些问题是我们进一步讨论“PC是不是会消失”这个问题时,必须要先诠释和回答的。如果平板电脑被定义为PC,那么过去我们一直在讨论的“PC市场不断萎缩”,可能就不成立了。正如小编过去提出的,传统PC只是因为某些功能被平板电脑取代,而出现了暂时性的萎缩。我们过去没有在人们购买笔记本电脑取代台式电脑时,认为“PC正在消亡”,今天似乎也没有理由做出同样的推论。
还有就是虚拟化和瘦客户机的出现。瘦客户机所采用的硬件属于“嵌入式”产品,与Xbox和PlayStation等游戏主机一致,但与PC并无太大不同。显然今天的“PC分类”是不包括瘦客户机的,但随着企业私有云服务的越发普及,瘦客户机未来一定是大规模取代轻量级台式电脑的设备。这时候我们要认为“PC正在消亡”吗?这样的结论是否还具有价值和意义?
(本文主观性陈述仅代表小编个人观点,不代表站长搜索立场)
标签: 易评 站长 搜索 小编 展望 2016 科技发展 趋势
声明:本文内容来源自网络,文字、图片等素材版权属于原作者,平台转载素材出于传递更多信息,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与学习,切勿作为商业目的使用。如果侵害了您的合法权益,请您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在第一时间进行处理!我们尊重版权,也致力于保护版权,站搜网感谢您的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