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列表 > 云计算 >> 云资讯

互联网巨头为何力图重返中国?

云资讯 2015-11-27 11:21:53 转载来源: 网络整理/侵权必删

(原标题:中国互联网向左,美国互联网向右) 谷歌把更多精力放在安卓生态系统上,怎么让安卓创造更多APP,或者怎么再做出他们认为20年后可能会变得很大的产业。对百度来说,我们想不仅仅连接信息,也连接服务

(原标题:中国互联网向左,美国互联网向右)

谷歌把更多精力放在安卓生态系统上,怎么让安卓创造更多APP,或者怎么再做出他们认为20年后可能会变得很大的产业。对百度来说,我们想不仅仅连接信息,也连接服务。

谷歌要返华了,这次应该是真的。

诚如大多数论者所言:缺席了中国移动互联网飞速奔进的五年,谷歌返华之路势必将面对诸多路障,移动基础设施的重建,制定了新的游戏规则。最直接的例子即是在谷歌起家的搜索领域:如你所知,在中国基于人口红利构筑的用户场景之中,“信息”与“服务”要比其他地方更加难分彼此。

在我看来,舆论对于谷歌返华的普遍唱衰,折射出一个宏观上特别耐人寻味的逻辑,那就是:不同的优势与积淀,让这个时代两位big player——中国与美国,探寻出了自己更适应的发展路径。对于创新的方向,也演化出了不同的诠释手段。

关于创新,想起肖知兴老师一次讲座,创新大概分三种:渐进式创新,建构式创新和激进式创新。美国也许是最善于激进式创新的地方,那里的科技巨头更多时候都醉心于探寻未知领域的增量市场——Google X里那些疯狂的项目即是最有力的脚注,哪怕不少项目耗资巨大且难以落地。

而抛去渐进式创新(好吧,微创新)不谈,某种意义上,中国无疑是适合建构式创新的试验田,也就是被互联网人常挂嘴边的跨界与连接。当“跨界打劫”成为常态,似乎任何产业固定的根基都在动摇。中国传统实体经济的相对幼弱,更是给了互联网趁虚而入的机会。于是我们看到,中国科技公司多是在用创新技术改造“老”生意,将不同领域的资源以疯狂速度整合,让传统生意更为高效而透明——通常这也意味着低价。换句话说,大体而言中国互联网公司创新的方向在于“更接地气”的服务。最好的例子,就是作为昔日“中国Google”的百度,在技术革新路径上正在与Google日趋疏离。

嗯,中美科技企业的“基因”差异(这当然是偷懒的说法),导致了不同的技术创新路径。对于普通中国消费者而言,这种差异有个颇为讨巧的说法:一个在“天边”,一个在身边。在一个自由开放的市场,我们应更深入地看清两者的异同。

在中国,最丰厚的商业往往来自于分散产业的整合。你得承认,至少在服务领域,中国互联网渗透度远比其他地方更为迅猛。如今,各个垂直领域纷繁芜杂的O2O服务,让像我这种自由职业者完全可以做到足不出户。

很好理解,相比于拥有“全球视野”基因的美国科技企业,中国庞大且密集的人口数量,为本土互联网公司提供了广阔市场。而互联网回报递增的连接效应也放大了人口优势的收益。李开复曾在一次演讲中提到:“中国上网人口非常集中聚集在大城市,美国前三名城市在中国只能排到前40名左右……在很多电子商务上中国有非常独特的优势,因为有很多巨大的城市,而在城市里有快速崛起的中产阶级。”

另一方面,相对低廉的劳动力,在一定程度上造就了高效的物流和各种“个人崛起”的盛景,“在一个新崛起的市场,这一批人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比如开淘宝店,当个滴滴司机或者去E袋洗工作,帮京东、阿里做配送物流,这批人至关重要。美国平均工资非常高,中国这一批人每小时所期望工资可能只是美国五分之一,可以把整个系统运转起来。”李开复说。

嗯,移动互联网重新诠释了“连接”的涵义,所谓连接人与信息,人与商品甚至人与人,某种意义上都是连接人与服务的一部分,BAT无一不在全力构建自己的服务闭环。

最积极的或许是百度。李彦宏坚信,移动时代O2O是无比重要的资产,百度正在以自己对于创新的理解,为用户提供从搜索到交易完成的整体式服务,成为连接互联网和实体经济的组织体。

在一次会议上,李彦宏特别提到了百度与Google的殊途:“移动互联网时代百度和Google有非常大的区别,甚至是更大的理念上的区别。谷歌把更多精力放在安卓生态系统上,怎么让安卓创造更多APP,或者怎么再做出他们认为20年后可能会变得很大的产业。对百度来说,我们想不仅仅连接信息,也连接服务。比如现在打开百度输入电影院,就告诉你离这儿1.1公里有什么电影院,几点几分在放映什么片子,哪些座位你还可以买,选好座位以后再付钱,一系列动作都可以在百度里完成。Google没有做这个事情,在他们看来这不是他的事,网上有什么东西我给你做索引就好了。”

众所周知,BAT三巨头中百度技术属性最为浓重,而百度对于新技术——譬如人工智能的着力,多是从互中国用户实际需求和习惯出发。举个例子,Siri是人工智能助手的前辈,但几年来一直在人类的调戏中艰难成长,除了语音技术有待完善,Siri与“服务”层的割裂是其最大瓶颈。而同样布局人工智能助手,百度则推出了移动端的秘书化搜索度秘,完成了从信息向服务的蜕变,虽然度秘的成熟尚需时日,但它极有可能成为百度未来一个无所不在的入口。

如今,虽然O2O血海一片,但真实战场面积似乎要比想象中广阔。百度糯米总经理曾良就曾分析:现在整个O2O市场行业线上化率程度还非常低,略有提高就能带来巨大市场;O2O产业链也相当复杂,行业还有诸多困境没有解决,还有一些现有流量没有变现。而这一切都需要中国互联网企业的继续深耕。

此外,倘若将服务二字延伸到更宽广的范畴,“地头蛇”BAT的跑马圈地,也在很大程度上让中国在电商、互联网金融和移动支付等领域形成了自己的优势。而说来有趣,某种意义上,“互联网+”的市场红利,正是“得益于”传统基础产业的相对赢弱。

譬如电商,阿里巴巴应该不太可能出现在信用环境良好,且零售业无比发达的美国。如马云所说,“在美国电商是甜点,在中国电商是主食”:“15年前我和风险投资沟通,希望能有人投资阿里巴巴。他们说在中国请不要谈论电子商务,你们没有银行体系,没有商业基础设施。正是因为当时中国的商业基础设施差,在中国我们这个没有那个没有,当互联网到来的时候,我们用互联网让商业基础设施真正的成熟和完善。”

而在移动支付领域,中国的优势同样明显。腾讯刚刚公布的2015年Q3财报就显示,QQ钱包和微信支付绑卡用户数已超过2亿。而相反,在人均4张以上信用卡的美国,包括Apple Pay在内的移动支付发展得并不顺遂。

如你所知,美国市场对于O2O并不特别感冒。除了上文所述的客观原因,那里的科技巨头们似乎更愿将创新目光投向增量市场,并不过分注重对于存量服务市场用户体验的深耕,这与中国互联网形成了鲜明对比。

谷歌无疑最具代表性。你知道,在不少极客们心里,谷歌甚至早已不是一家仅为攫取当下市场利润而存在的公司,它更像贝尔实验室在新时代的一次轮回——无人驾驶汽车,热气球联网服务,量子计算机,革命性隐形眼镜,模块化手机……都令人们对于未来充满无限期许,而就像昔日伟大的AT&T用电话服务收入对于贝尔实验室的资助,谷歌对于未来产业高昂的“筑梦经费”也大多来自不那么酷的广告业务。

所以说,从最现实的层面,倘若创新最大的意义是为了促进经济,那么至少在现阶段,尽早了解中美科技发展的异同,倒也没什么不好。

李北辰/文(科技自媒体,致力于为您提供文字优雅的原创科技文章)

编辑:admin

标签: 互联网 巨头 为何 力图 重返 中国


声明:本文内容来源自网络,文字、图片等素材版权属于原作者,平台转载素材出于传递更多信息,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与学习,切勿作为商业目的使用。如果侵害了您的合法权益,请您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在第一时间进行处理!我们尊重版权,也致力于保护版权,站搜网感谢您的分享!

站长搜索

http://www.adminso.com

Copyright @ 2007~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站长搜索

打开手机扫描上面的二维码打开手机版


使用手机软件扫描微信二维码

关注我们可获取更多热点资讯

站长搜索目录系统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