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世界最大的证券零售商和投资银行之一的美林银行,原中国区主席和亚太区投资银行部主席,刘二飞曾经是中国投行界的风云人物。但在退休后的几年里,刘二飞都很低调,直到最近因为所投资的互联网金融公司网利宝,他才开始重新回到媒体的视线里
作为世界最大的证券零售商和投资银行之一的美林银行,原中国区主席和亚太区投资银行部主席,刘二飞曾经是中国投行界的风云人物。但在退休后的几年里,刘二飞都很低调,直到最近因为所投资的互联网金融公司网利宝,他才开始重新回到媒体的视线里。
此时,已经不是中国投行界最风光的年景,在这个时候回归,刘二飞的解释是:中国经济依然处在向上发展的阶段,这个时候依然要参与进来,用一种谨慎并乐观的态度参与进来,肯定还会有机会。就中国的金融环境等问题《中国经营报》记者专访了网利宝公司董事刘二飞。
现在政府和从业者都是摸着石头过河
《中国经营报》:2015年间,政府对于互联网金融的监管算是迈出了一大步,相比较之前没有任何相关直接的法律法规,如今不仅仅出台了《关于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这样的“基本法”,各地方也开始出台管理细则。你认为这是否是行业的利好消息?
刘二飞:我是投资人的身份,对于互联网金融行业的经营细节,我无法详述。但是就政府当下的态度看,我依然觉得是监管的进步。P2P这样的经营模式,在以往是很难被接受的而现在被认可为金融创新。就如同“滴滴打车”一样,可能没有运营执照算是违规,但是抛开这个规定看,这些产品的确解决了相应的需求,也起到了“惠民生、调结构、稳增长”的目的,所以政府采取了鼓励的态度。之前一直没有出台细则,用一句外交上的话来说,或许叫做“战略上的模糊”。
对于政府和行业从业者来说,新事物都是摸着石头过河,谁也没有足够的经验。对于互联网金融来说,政府出台过于严格的政策可能会把这个行业管“死”,但是完全放任又可能引发金融风险。所以逐步推行一些管理办法,管制那些已经明确了可能引发风险的做法。我想,杜绝创新过程中的系统性风险应该是政府如今的底线,而鼓励发展、密切监视应该是现在政府的管理态度。
当然,任何一个行业都可能存在有问题的公司,尤其在新生事物的发展过程中。例如,上千家的P2P公司,有出现坏账的,甚至跑路的、诈骗的公司存在,都在所难免,政府、媒体和公众都不要过分放大。管理办法的存在,就是在追查那些存在欺骗经营的公司时有法可依,而市场的作用在于自然淘汰那些虽然守法经营却经营能力不足的公司。我的看法是,互联网金融公司通过竞争,未来不会有几千家,而只会剩下一二十家。
《中国经营报》:你在过去一年的访谈里,也多次提到系统性风险,还有流动性风险等。一年来,你觉得互联网金融可能引发的系统性风险是否有所显现或者控制?
刘二飞:就现在看来没有什么进展,政府的态度也应该还是监控和鼓励。就是在雷达事件上严密监控。互联网金融的创新是非常好的,但是创新过度就会产生问题。美国次贷危机的发生就是个活生生的创新过度的例子。所以,无论是金融还是互联网金融,流动性风险和信誉风险都是需要特别关注的。
还是那句话,现在的政府态度也还是好的,还是以鼓励为主的,这也给互联网金融行业带来了发展机会。
《中国经营报》:自从李克强总理开始鼓励和宣传“互联网+”的概念后,所有行业似乎都在不遗余力地让自己和互联网沾边。你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刘二飞:我认为中国经济当下最大的亮点,就是“互联网+”,而本届政府鼓励拥抱互联网,是非常大的进步。我们不要把互联网看作是一个行业,它是一个手段,或者说是一个路径。它的最大功能是调动社会的闲散资源,因为它的存在,尤其是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就可以把很多原来不可能的事情变成可能,传统行业通过拥抱互联网解决原来解决不了的问题。而这个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创新。
政府鼓励拥抱互联网,也就是鼓励创新。而且我还强调,互联网是一种手段或介质。比如说,一百多年前,人们会把公司分类为用电的公司和不用电的公司,而如今,每一个人的生活中都离别不开电。互联网也是一样,现在人人都在用互联网,所以无所谓这个公司的本质是传统行业还是互联网行业,把互联网当作解决问题的思维模式,就具备了互联网的属性和基因。
BAT未必占先机,互联网金融可弯道超车
《中国经营报》:你刚才提到,未来在互联网金融行业,只会剩下一二十家。但也有人认为,金融是具有地域性的,所以会百花齐放。你怎么分析这个问题?
刘二飞:未来的格局,应该是有几家特别大的,其他的是在垂直领域发展的中型公司。以往所谓的地域性,比如小贷公司主要就是依据地域的发展,美国很多小银行的发展也是同样的逻辑。由于它成本低,跟地方性的客户关系紧密,对于贷款客户的情况了如指掌,所以信用核实的成本也低。
但是,互联网金融介入以后,尤其利用大数据所实现的征信系统一旦完善,上述的小贷公司或者地方性小银行就没有发展优势了。尤其当互联网金融公司形成一定的规模效应后,整体的成本优势会更加明显。这就好像说大超市建立起来,周边的小卖部就会受到一些影响。
《中国经营报》:那你觉得互联网金融未来的发展还是要依赖大数据的发展,而不是传统大银行的尽职调查形式?
刘二飞:从长远来看,肯定是依靠大数据,当大数据足够大,模型足够成熟的时候,当然就可以全部依赖大数据来做出评估。这是最完美的想法,但就现实情况来讲,还需要不断的实践与努力。比如每个银行都有自己的系统,各个互联网公司也都会严守自己的数据。没有数据共享,也就谈不上大数据应用及征信。就现在的情况说,小额贷款我们还是需要借助大数据的力量。比如20000元以下的贷款数额,完全可以信赖大数据所代表的信用记录,这样可以节省成本,准确性甚至还要超过人工。举个例子来说,大数据是全面的行为数据接入,假如有个贷款人,其航空数据忽然显示他去了澳门,那么可能就会发出预警说这个人可能会赌钱,有财务风险。
而大额贷款,由于标的够大,风险也大,成本在其中也就被摊薄到很低,所以还是要有传统的人工尽职调查的方式。当然,什么时候大额贷款也能实现大数据的全面应用,还没有办法预估。但是可以设想一种终极的形式,就是当大数据足够发达,互联网金融公司也发展的足够成熟的时候,征信公司就可以不用存在了,银行变成纯服务机构,所有消费者直接面对中央银行,个人账户直接对应央行账户。大数据系统直接对你的评估也是自动的实时的。但这个是最理想状态,现在还差的很远。
《中国经营报》:刚才你提到互联网公司的借贷成本会低,这是竞争力。但当下的情况是,有很多个人或者小额贷款的成本其实也已经很高了,有数据显示,有的甚至到达40%以上。你认为这是什么原因?
刘二飞:这个利率的高低其实是因人而异的。简单的说,如果是救命的钱,多少利息都可以被接受。但是从整个行业来说,这个肯定是高,甚至都可以算是高利贷了。一方面这是由于市场还是有这个需求,也就是我说的,有些着急用钱的,可能这个成本他一时能接受,另一方面,是因为规模还没有足够大。但我们要用历史观去看待这个问题。在以前,即使你肯出高利息,也未必能通过正当渠道借贷成功,所以就得去地下钱庄等非法机构,那里的成本更高,风险性也大。我相信有一天,随着市场的竞争以及规模的发展,利息就回归到更理性的状态。
《中国经营报》:那你投资互联网金融的标准是什么?投资网利宝时看重了什么?
刘二飞:首先看重的是人,赵润龙是我在美林的同事,我了解他有金融的背景,同时他自己在进入美林以前,就在互联网行业里创业过,还有海外的经验,这些让我觉得,这个团队干互联网金融能干好。
另外,他们的切入点是我所认同的。现在互联网金融同质化很严重,他们的理念是“用投行的思维做P2P”,这个切入点是对B端的,因为C端都把控在BAT手里,想切入很难。P2P里面,供应链金融是当下被认为的比较安全的模式。而所谓用投行的思维,就是在垂直行业,一个行业一个行业的啃,每个行业都有专业了解这个行业的团队来运作,以保证安全性。这就是我们当下的策略,至于等我们发展到新的阶段,就会再改变新的策略,不是一成不变的。
另外,我建议,无论是投资人,还是投资对象,都要既懂金融又要懂互联网,否则不要踏入到互联网金融这个行业。
《中国经营报》:大家现在都害怕被颠覆,但同时又期待创新,在互联网金融行业里,也一直有这样的争论。与此同时,大家更希望出现一个新的东西,能完全替代了原有的模式。你觉得互联网金融可以颠覆传统金融吗?
刘二飞:大家都希望有颠覆,但其实革命性创新的出现是很难的。在手机行业,多少年才出了一个苹果,但国产手机都没有走出乔布斯的套路。微信算是革命性的创新,却也是很多产品集成而来。反观互联网金融,P2P在做的事情,就是去解决中小额度的融资问题,这本身就是金融的范畴,互联网是载体和介质。正如以前种地靠锄头,现在可能靠机器,未来可能还有新的东西,但种植的本质是不变的。
《中国经营报》:在互联网的领域里,大家公认BAT已经是绝对的主导地位。而BAT现在已经布局互联网金融,你觉得其他人还有机会吗?或者最后的结局就是被吞并?
刘二飞:没有一种垄断地位是必然的。当年IBM称霸全球的时候,美国特意出台反垄断法来制约它,但是双方的官司还没打明白的时候,微软就把IBM替代了,再后来出现苹果,出现Facebook等。中国也是如此,当年新浪独大的时候,大家认为别人没有机会了,但后来BAT出现了,未来谁的商业模式会替代BAT很难说,也许是某个互联网金融公司,也许是滴滴,也许是其他行业的互联网企业。
这里关键要说明的是,互联网的属性是跨界和扩张。也就是说在本行业站稳脚跟后,会不断将业务模式延伸到其他领域。比如滴滴最开始做出租车,后来扩展到专车,未来就可能涉足飞机、船舶领域说不准也会拓展到旅游行业。
反过来说,巨头也不是能因为自己的规模就hold住每一个行业。阿里做金融,虽然最初余额宝一鸣惊人,但是就现在来看也有压力,毕竟金融关乎政治和经济的发展命脉,甚至可以影响其走向。所以政府的管控更加严格,想在金融领域复制互联网的经验,不一定就具有优势。
深度 资本寒冬的乐观者
即便是再次出现在公众的视野,刘二飞除了为自己投资的P2P平台网利宝偶尔站台外,其他时候也很少愿意接受采访,更不愿意把自己正在做的投资事业高调化,这恰恰与当下很多投资人的高调形成鲜明对比。
如今的刘二飞,比早前苍桑一些,但说话却更加温和。退休了为何不好好享受生活?面对记者的疑问,刘二飞没有直接回答。但是,关乎业务的讨论,却讲了很多。
他如今的低调,是对于中国经济的一种审时度势的呼应,还是业务拓展初期的缄默,不得而知。但刘二飞一直强调乐观。作为投资人,他并不急于找到能够发展成为下一个BAT的项目,他坦诚:“未来哪种产业成为互联网的核心,谁也说不好”。
但是,他同样认为,全世界都没有所谓的垄断,什么都是在发展过程中。
“不仅在业务的延伸方面,即使在自己的领域上,BAT也会有不安全感。以前他们在每一个领域都竞争,媒体上也打得热闹,后来发现谁也无法打到对方的主领域中,也就不再打了,各自守好领地,在边缘业务上简单竞争一下。”
2015年7月,中国投资界进入寒冬。在这之前,先是股灾,相继影响到IPO市场,进而整个投资市场遇冷。按照投资界的说法,7月是投资界从盛夏一下子跌入寒冬的时刻,这是一次悬崖式的下跌。
而此时,中国企业的海外市场融资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很多之前在海外上市的热门股票也都遭遇寒流。根据刘二飞的分析,首先海外市场认为中国经济增长放缓了,而且即便是现在的GDP6.9,其真实性也遭到质疑;其次,人民币开始贬值,海外市场认为这是人为因素,有刺激出口的嫌疑。
在刘二飞看来,当下互联网正在进行的各种合并,正是说明了寒冬的到来。资本撤退,故事已经讲到了极致,估值也已经太高。如果不合并,已经没有新的融资亮点拉动股价,所以要抱团取暖。
“这是个坏的时期,却也是好的时期。因为这个时候,‘傻’钱都撤了,接力棒没有了,投资行业即将回归理性,估值也会回归到合理状态,这个时候专业投资人有更好的参与机会。”
作为投行知名投资专家,刘二飞对当下的投资环境是乐观的。“在我看来,现在中国的经济又要保证稳定增长,又面临转型,加上反腐、治理污染等问题,短期看肯定是有些波动的。但是长远看,如果这些事情能够圆满完成,未来的经济将更值得期待。所以,我们应该抱着冷静乐观的态度来观察和参与。”
对于刘二飞这样的投资者来说,都在等待一个机会,他们默默地观察,不盲目跟进,却也不想放过任何一个可能。在他看来,中国经济和中国的商业,就如当下的互联网一样,千变万化。随着这股潮流,参与进来,顺势而为,才是最好的选择。
本版文章均由本报记者袁媛采写
老板秘籍
1融资遇冷非坏事
IPO市场以及海外融资也都相继出现问题,海外对中国经济的评估也降低了。进而导致投资热潮遇冷,在融资市场里,项目的估值都降低了。这个情况是坏事也是好事。
2不懂慎入
我建议,无论是投资人,还是投资对象,都要既懂金融又要懂互联网,否则不要踏入到互联网金融这个行业。
3规模效应优势明显
互联网金融介入以后,尤其利用大数据所实现的征信系统一旦完善,小贷公司或者地方性小银行就没有发展优势了。尤其当互联网金融公司形成一定的规模效应后,整体的成本优势会更加明显。这就好像说大超市建立起来,周边的小卖部就会受到一些影响。
刘二飞简介
中国著名金融家,国际知名投资银行家、30余年资深金融经验。
曾担任美银美林中国区主席,并在高盛、摩根斯坦利、所罗门、及东方汇理银行担任高层。
刘二飞在金融领域保持着长胜记录,并荣获多项奖项,其中包括被《银行家》杂志评选为2006年亚洲银行先生,2008年荣获亚太投资银行终身成就奖,同年被CCTV评选为年度十大经济人物等。
声明:本文内容来源自网络,文字、图片等素材版权属于原作者,平台转载素材出于传递更多信息,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与学习,切勿作为商业目的使用。如果侵害了您的合法权益,请您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在第一时间进行处理!我们尊重版权,也致力于保护版权,站搜网感谢您的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