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列表 > 云计算 >> 云资讯

互联网的下一个ID? 人脸

云资讯 2015-07-16 12:12:04 转载来源: 网络整理/侵权必删

“移动互联网有两个半入口,一个是超级App,一个是手机厂商,另外半个是电话号码”,电话邦CEO毛羽建曾这样告诉36氪。这个体系,看似“坚不可摧”,其实还有缺口,人本身就是一个天然的入口

人脸识别

“移动互联网有两个半入口,一个是超级App,一个是手机厂商,另外半个是电话号码”,电话邦CEO毛羽建曾这样告诉36氪。这个体系,看似“坚不可摧”,其实还有缺口,人本身就是一个天然的入口。

只不过在移动互联网时代,这个已经存在的“帐号”还没有办法被“认证”。现在,技术进步、商业推动、政策利好,人脸已经被大规模识别。这个ID,正被激烈地抢夺。

超级ID

最近Bloomberg关于Face++的一篇报道,让人脸识别的热度再升温:Face++已经启动新一轮融资,估值达到20亿美元,或于2017年上市。被问到这个消息时,CEO印奇也略微有点无奈,“我们一直准备着融资,这句话always true。我们目前还并不缺钱,目前最紧迫的是和时间赛跑尽快把我们的技术完成落地。这个数字是个很神奇的数字,但 who knows呢?”。

说上面这段话时,Face++已经做了三年多人脸识别。他们基本见证了人脸ID的兴起过程。他们的重点合作伙伴的变化,本身就基本展示了人脸ID地位的变化。

2013年前,Face++当时的合作伙伴还是MeituKiss手机这样的B端,应用场景还是偏娱乐性的。那时,人脸还是一个弱ID。

到2014年时,Face++的战略合作伙伴换成了蚂蚁金服,双方开始启动远程人脸验证产品的开发项目。那时,人脸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ID。

到了2015年,马省长在柏林刷脸买邮票时,腾讯财付通与国家身份证中心达成战略合作,光大银行的客户已经可以刷脸办卡;当新疆的火车站刷脸自动检票节约人工成本时,哈尔滨公证处、南京的车管所、广州的养老金领取处也通过刷脸减少冒领风险……这时,人脸已经成为一个连通线上、线下的强ID。

入口为王,一个强ID账号体系,就意味着成为一个强入口可能。微博之后,再也没有哪个App能够获得过亿的活跃用户。当入口下沉到终端——手机,做入口的门槛又提升了,BAT都还没做成。当入口拓展到终端之外——电话号码,去年大公司和互联网就从运营商手里抢完了这半个入口。互联网渴望新的入口。

这个入口再下沉、再拓展,就只能延伸到拿设备、用电话的人身上了。互联网人无孔不入,早就研究了基本全部生物特征、行为习惯,从人脸、虹膜、声纹、指纹、掌纹到笔迹、键盘敲击。大公司的专利布局,小公司的创业项目,36氪报道过的不计其数。

2045年,每个人的虹膜信息都存储在电脑里,你的行踪随时被掌握,不管你去哪里,地铁还是楼宇。这个场景来自《少数派报告》,还很科幻,但也说明人体体征成为终极ID的可能性。

时间再回到2015年,综合考量技术、成本、安全、易用等因素,人脸还是最合适的活密码。

它可以轻松与原有的帐号体系打通。线上,在原有虚拟帐号体系上,借助摄像头,添加人识别作为辅助认证的手段。线下,部署“刷脸机”,取代或者补充线下的某些帐号体系,像刷卡一样“刷脸”。

这个认证的过程很方便,扫一下,省去了找设备及手工输入的成本。它同时也更安全,要伪造起来可没那么容易,除非整容。

更重要的是,超级App、手机、电话号码,还是线上的入口。到了线下,它们就失灵了。人脸这样的体征,天然就是线上和线下的连接器。谁能出门不带脸呢?

在人体这个终级入口中,人脸可能搭建起第一个账号体系,就像《少数派报告》里的那个“天网”,它是终极的ID,你“无处可匿”。

Image title

一道加法

有ID的地方,就有纷争;有入口的地方,就有竟争。

Face++在这条赛道上并不孤独 。赛道上既有Sensetime这样的初创公司,也有佳都科技这样已经上市的传统企业;现在有腾讯这样的巨头,也许未来还有与Face++有战略合作关系的蚂蚁金服或者阿里。从现在开始,这条赛道上,还会有更多的选手。

大公司有大公司的战略,小公司有小公司的打法。站在赛道不同的起跑线上,不同的战术,就意味着不同的结果。大公司占据着庞大资源优势,那小公司就要穷尽有限的资源,快速将技术转化为产品再完成商业化落地。

上一次接受36氪采访时,印奇描绘了金融与安防两个大市场。在过去的半年时间里,Face++正逐步落地这两个市场的合作项目。这一次在采访时,除了已经在金融行业完成了线上版本人脸识别和活体检测的开发测试外, 还将为其他线上产品做出一套具有统一解决方案特性的人脸账号体系。

这个体系会作为目前用户名和密码外的一个补充,在提高安全性的同时将可以解决跨产品登陆的问题。等在金融领域做好了,Face++还想向其他社交领域扩张,比如为微博等账号提供人脸方面的合作。目前,这方面的合作还在推进中。

在线下,以便捷与安全性为出发点,Face++目前已经与各种跨行业产生了落地应用。

一个是智能小区,目前有5个智能化小区业务,主要用途是在于小区人员基于生物特征(目前是人脸)的控制权限体系,本月能即可以成行。

一个是场景性安全布控,目前在铁路安全应用上已经用相应技术成功破获了一些案件,已经在超过5个铁路场景点位进行了试点。

另一个是银行线下产品,比如集成人脸识别功能的ATM、VTM机,现在已经完成了模块化的开发。比如,近日招商银行推出自动柜员机,具有人脸识别功能,里面运行着的也是Face++的产品内核。

这就像在加法。人脸信息在线上、线下等各种产品、场景中完成落地,随着支持人脸生物特征进行登录、操作、授权的产品及服务越来越多,最终形成一个真正以人脸为核心的账号体系。

不过,细心的你一定也心存疑惑。现阶段,人脸识别技术的准确率,还不足以商用,难以作为一个独立的模块单独应用,还需借助其他的技术作为辅助手段。比如,与支付宝的合作,还需要借助支付宝的风控体系;与银行的合作,少不了银行的大数据积累;公共事务的管理,还需要配合政府其他手段的认证。

这些合作伙伴手里握有主动权。这个Face++也想过,如果在线上、线下都是跑着Face++的产品呢,那就不一样了。那时,他们就有可能和权威方一起确定人脸识别在行业应用上的标准 。

BAT要落地类似的产品,肯定更容易;大公司有影响力,肯定更有信服力。决定这个循环走向的关键就在于落地的速度。能跑通逻辑,能落地项目,就意味着有用户和数据的积累。有了这些,就有能力摆脱技术提供商的被动处境,就能成为一家服务商。

人脸识别

与时间赛跑

这场人脸ID的大战,就像百米冲刺。没钱、没势的小公司,在起跑线上已经落后大公司,必须要跑的更快,才有机会跑赢。

或许,他们还要跑得更快,比政策落地再快一点。

Face++想要抢占的是金融和公共事务领域,这都是非常注重风险控制的领域,自身就有对账号安全升级的要求。这给了互联网公司机会。

这一波人脸ID热的起因还在政策利好。今年年初,政策上放行了证券远程开户,允许民营机构做征信,数据流通性要求又提升了一个档次。阿里、腾讯这两家巨头都势在必得,各方面投入的加大,或找到合作伙伴或是自己上,最终催热了这个市场。

未来,在互联网场景下场景下,实名制要求将会越来越多,实名后的账户体系更多的将把重点放在人而非“账号”本身上,以人脸识别为代表的生物识别技术将会迎来一个大风口。当然,这是最好的情况。

不过,人脸甚至更多的人体体征,都是高度战略性的账号资源。试想,这个终级ID账户被窃取,后果不堪设想。政策上必然会确定战略资源的归属权。到那时,互联网公司是否还能拥有这些账号吗?完全管控倒也未必,适度开放使用权倒是最有可能。

互联网公司要做的,就是在与时间的赛跑中,落地再快点,跑得再远点。

编辑:admin

标签: 互联网 下一个 ID 人脸


声明:本文内容来源自网络,文字、图片等素材版权属于原作者,平台转载素材出于传递更多信息,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与学习,切勿作为商业目的使用。如果侵害了您的合法权益,请您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在第一时间进行处理!我们尊重版权,也致力于保护版权,站搜网感谢您的分享!

站长搜索

http://www.adminso.com

Copyright @ 2007~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站长搜索

打开手机扫描上面的二维码打开手机版


使用手机软件扫描微信二维码

关注我们可获取更多热点资讯

站长搜索目录系统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