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Uber的事,相信大家都知道了。如你所见,这应该算是Uber进入中国后第一次遭遇政府层面的公开性”扼杀“,此前各地监管层针对的仅仅是Uber平台上的司机而言
广州Uber的事,相信大家都知道了。如你所见,这应该算是Uber进入中国后第一次遭遇政府层面的公开性”扼杀“,此前各地监管层针对的仅仅是Uber平台上的司机而言。将这家国际性的创新企业放置全球视角中看,你会发现这其实没有什么,此前在亚洲地区外的其他国家,Uber也遭遇了来自监管层的扼杀,但都一一化解。来到社会管制向来严格的亚洲,Uber这一次能胜出吗?
对Uber而言的好消息,来自高层的李先生提出了”大众创业“的口号,为经济的转型开出了”互联网+“的药方,Uber刚好切中了这两点。
《人民日报》的评论文章,向来是被称为政策的风向标,这一次关于Uber的讨论,这份报纸也没有错过,它说了什么?对Uber而言,又意味着什么呢?
以下为《人民日报》的评论文章
广州查处优步公司,济南处罚专车司机。一段时间以来,对于互联网专车的监管,引发了热议。一些观点认为,不该压抑专车的发展。是这样吗?
必须明确,私家车不能随便当作出租车来开。这不是不近情理,管理部门自有道理。对于私家车化身专车,法律上有明文禁令,税收上有逃税嫌疑,对正规出租车司机是否产生了不正当竞争?这都是互联网专车在发展中必须正视的问题。开个店,还得申请了执照才能做生意不是?
当然,从创新角度看,新事物的涌现,旧业态的升级,需要鼓励,但这不是“裸奔”的理由,规范不能少。没有水渠,再好的水,四处漫流,也是祸害。
从另一方面看,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互联网专车之所以受欢迎,就因为客观上方便了民众出行,增加了有效供给,老百姓打车难的问题大为缓解。而对于私家车主来说,闲置资源可以变现,也是一种大众创业。
新的形势,要求管理者进行管理创新,不能简单做减法,而是应该多想想,能否合理运用“互联网+”发掘出来的资源?能否真正放开出租车市场的准入门槛,让专车司机也能拿执照,也能去合法运营?
制度经济学有句名言,叫做交易先于制度。没有交易就根本看不到问题在哪儿,通过交易才能发现问题,然后再制订规范,再建章立制。也就是说,在发展中规范,在规范中发展。这两者都要顾全。如果一上来就一棒子打死了,还谈什么监管呢?
也要看到,各地情况千差万别,出租车准入问题牵涉面广,很复杂,具体怎么干,需要因地制宜,审慎推进。但这件事不能一直迁延不决。
从历史上看,伟大的技术创新都包括深刻的进步含义。谁知道互联网专车能不能让无法满足民众需求的出租车体制,发生一些良性变化呢?
声明:本文内容来源自网络,文字、图片等素材版权属于原作者,平台转载素材出于传递更多信息,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与学习,切勿作为商业目的使用。如果侵害了您的合法权益,请您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在第一时间进行处理!我们尊重版权,也致力于保护版权,站搜网感谢您的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