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列表 > 网站运营 >> 电子商务

中国高校借MOOC争夺“文化主权”

电子商务 2014-07-21 15:16:20 转载来源: 网络整理/侵权必删

“过去我这门课一年有四百多个学生,现在我有两万多个学生!”对高校教师彭崇胜博士来说,MOOC(大规模在线课程)给他带来了实实在在的职业满足感,这足以让他为之夜以继日地工作。在中国,MOOC还很小众,尚未普及,国内最大的MOOC平台“学堂在线”现有用户22万人,跟拥有超过750万名学生的海外平台Cousera相比可谓小巫见大巫

“过去我这门课一年有四百多个学生,现在我有两万多个学生!”对高校教师彭崇胜博士来说,MOOC(大规模在线课程)给他带来了实实在在的职业满足感,这足以让他为之夜以继日地工作。

中国,MOOC还很小众,尚未普及,国内最大的MOOC平台“学堂在线”现有用户22万人,跟拥有超过750万名学生的海外平台Cousera相比可谓小巫见大巫。

基于网络平台的MOOC,是一条帮助中国高等教育走向国际化的“捷径”,这种在线教育方式在短时期内极大提高了中国大学部分学科和老师在国际上的知名度。日前,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访问英国期间,签署了一系列中英合作备忘录,其中一项就是由英国Futurelearn公司与复旦大学合作开展MOOC教学。

在国际主流MOOC平台上,最受欢迎的中国课程大多是人文学科,在其背后的中国运作者们看来,这可以看成是另一种“文化主权”的争夺

桃李满天下

彭崇胜的《中医药与中华传统文化》课程如今在国内外多个MOOC平台上推出,也是最早一批被翻译成英文放到Coursera上的中文课程之一。在国内的平台上,他的学生有近两千人,大部分是以修习学分为目的的在校生。在海外的Cousera上,他有两万多名学生。

对彭崇胜来说,参与MOOC课程的制作并不轻松,课程大多被分解为一系列微视频,短短几分钟的视频,拍摄大概需要一个小时,而前期的备课、策划则需要两天甚至数天。待视频拍摄结束,整个工作才刚刚开始,接下来还有设计题库,寻找辅助材料,维护课程运行等一系列的工作等着老师们。

作为上海交通大学药学院的副教授,彭博士平日要上课,带研究生,参与各类研究课题,空余时间相当有限。但他宁肯压缩日常的研究和教学时间,也要全力参与MOOC的工作。原因很简单:对于一名普通的中国高校教师而言,去国外名校讲课的机会很少,但MOOC却给了他在国际平台上传道解惑的机会。这种强大的成就感与激情,是他过去的教学生涯未曾体会到的,“现在我的学生来自世界各国,有些墨西哥、西班牙的学习者英语、中文都不懂,完全是出于兴趣在坚持上我的课。”

国际生的学习热情感动老师

在Coursera上,有许多让彭崇胜印象深刻的国外学生。安娜贝尔是一位刚从英国大学毕业的俄罗斯女孩,出于对中医的兴趣,她坚持利用工作闲暇在Coursera上学习。某天,课程的英文翻译未能及时上线,但当期的作业时间马上就要截止了,安娜贝尔不懂中文,只能靠翻译学习的她非常着急,在课程论坛上连发几个长篇帖子向大家求助。一时之间,众多网友纷纷回帖帮她想办法。一名拉丁裔同学表示,自己和她同病相连,平时都是借助谷歌翻译来完成学习的。甚至有人把安娜贝尔的求助帖翻译成了中文,以方便老师彭崇胜看到后回答。论坛的热闹程度让看惯了刻板课堂模式的彭崇胜既感动,又意外。

他说,像这样艰难学习的例子不在少数,对于一名老师来说,这是莫大的鼓舞。“我很关注课堂的论坛,也会上去回答问题,他们看到我都特别高兴。”彭博士的语气里,难掩欣慰之情。

帮助中国教师获得国际影响力

彭崇胜的故事并非个例。清华大学制作的中文MOOC《财务分析与决策》,上线国际平台后,被全球近10万学生选修学习。国内MOOC平台开发公司超星集团副总裁潘守东对媒体表示,中国课程登上国际MOOC平台,不仅很多国内的高校教师圆了“桃李满天下”的职业理想,也向世界展示了现代中国高等教育的水平和科技能力。

目前,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国内知名高校,均分别在Coursera、edX等国际MOOC平台上发布了自己的课程。而同样由这几所大学创办的几个国内MOOC平台,也均与edX、Coursera等国外平台有深度合作。

第一批走出国门的课程,以人文学科为主,包括唐宋诗词人文解读、中医药与中华传统文化等。 “借助MOOC我们的学校和老师更容易获得国际影响力,而对于中华文化有兴趣的学生,不但能在MOOC上学习国内的课程,更有可能对国内的大学产生兴趣,进而来中国留学。”上海交通大学教务处余建波对《IT时报》记者表示。

借“大数据”促教育改革

作为一名教务工作者,余建波的另一种感知是:有了MOOC之后,老师们变得更热爱教学了。获得了来自世界各国的学生,不少老师从未发现自己“如此受欢迎”,有些过去不热衷教学的老师都变得热爱讲课了。

在学校层面上,MOOC被视为新一轮教学改革的契机。借助MOOC平台,学校可以基于大规模学习者的学习行为进行数据分析,完善和优化教学策略。余建波告诉记者,上海交通大学会持续追踪MOOC课程的相关数据,并计划在未来建立视频收看频次的波形,通过统计直观地看出学习者对哪段视频的观看率最高,随即反馈给老师,以了解课程可能存在的难点或编排上的不足。

这些技术手段虽然基于MOOC课程进行,但受益更多的还是高校内部的教育改革。建立起自主MOOC平台“好大学在线”的上海交大,计划在未来将一部分校内课程搬到线上,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到自主学习的环节,提高师生互动。

在不少专家看来,“混合式学习”是未来更推崇的模式,校园不会消失,但校园内的课程会进化――不再做“灌输”,而是重思辨、讨论和实践。对面临改革的中国高校教育而言,MOOC恰好成为这种发展趋势的催化剂。

延伸阅读

MOOC的“功利性”忧虑

与国外的MOOC平台相比,中国的MOOC平台与高校教育的关系显得更为紧密。在国内,学习的动机更倾向于实用性和功利性,“文凭”成为绕不过的坎。

为了留住用户,部分高校已经开始承认MOOC上的学分。“学堂在线”正准备推出自己的学分互认体系。目前,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等国内多所高校已经结成联盟,实现MOOC课程的学分互认。但也有人提出质疑:在课堂上都有人逃课,网络授课又怎么保证学生不仅仅是“混学分”?在教育专家熊丙奇看来,由于中国学生和用人单位对于学历和文凭的过分看重,MOOC这种形式在中国尚无法冲击传统高等教育,甚至未必能够形成很大规模的有效学习。

与普通用户不同,需要获得学分的学生必须经过本校教务处的确认后才可在MOOC平台上选课,学生们日常的学习在线上完成,作业多以学生互评的形式进行,论坛扮演了主要的“解惑”角色。而他们的考试则与往常考试无异:有考场、有监考老师、需要闭卷。为了提高教育质量,授课老师会定期去网络选课学生密集的学校进行实地指导。彭崇胜博士告诉记者,7月份他就将前往哈工大,以小组讨论、做报告等多种形式实地验收学生们的学习成果。

对于这种形式,教育专家熊丙奇并不完全看好:哪怕是在MOOC学习最为兴盛的美国,其考试通过率也不超过5%。可见学生在毫无约束的环境下,难以凭借兴趣做到有始有终。熊丙奇进一步提出,这种状况会不会发展为变相在线买卖文凭?对此,教育工作者也难以给出答案。

“若是我国变革国家承认学历体系,推进学校自主招生、自主教育、自授学位文凭,而学校则根据学生在MOOC的学习情况结合本校的质量标准,给予他们学分并授予文凭,至于文凭的含金量如何,完全由专业机构认证,这就可把在线上名校变为一种现实可能。”熊丙奇认为。

标签: 中国 高校 MOOC 争夺 文化主权


声明:本文内容来源自网络,文字、图片等素材版权属于原作者,平台转载素材出于传递更多信息,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与学习,切勿作为商业目的使用。如果侵害了您的合法权益,请您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在第一时间进行处理!我们尊重版权,也致力于保护版权,站搜网感谢您的分享!

站长搜索

http://www.adminso.com

Copyright @ 2007~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站长搜索

打开手机扫描上面的二维码打开手机版


使用手机软件扫描微信二维码

关注我们可获取更多热点资讯

站长搜索目录系统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