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各校发布的新生大数据引发了校内外各界的关注。纵观这些新鲜出炉的数据分析,生源地分布、男女比例、民族情况,甚至身高、体重都被囊括其中,全面而富有特征地为“萌新”们画了像
2020年,各校发布的新生大数据引发了校内外各界的关注。纵观这些新鲜出炉的数据分析,生源地分布、男女比例、民族情况,甚至身高、体重都被囊括其中,全面而富有特征地为“萌新”们画了像。那么,2020年的新生大数据究竟可以读出哪些信息,在未来的招生、培养各环节还可以发挥哪些作用?记者进行了采访。
让新生更了解彼此
在2020年“十一”长假前,北京理工大学已经在官方微信公号上推送了新生大数据,统计了来自最东、西、南、北的同学的家乡,也对同学们关注的男女比例做了比较详尽的说明,包括总体男女比例、各省份、各专业情况,“萌新”们很容易就能了解自身情况并参照对比。
14岁的新生、特立书院的张良秀说:“大数据的各方面我都有所关注,比较吸引人的是男女比例,我今天一直在帮学长学姐做迎新志愿者,从接触到的新生同学看非常能体现北理工的男女比例;还比较关注同学所来自的省份,比如我的学姐是重庆人,她说不辣的食品我吃了觉得辣到不行,印象特别深刻。能和来自五湖四海的同学一起学习,听到各式各样的口音,确实很有意思,有一种新奇感。”
“2020年学校本科生的招生规模是3700人,最大的特点是理工科生源质量提高了,从各省录取分数最低分和排名都可以看出来,都比2019年有提高。此外,还反映出现在同学们对‘新工科’专业,如大数据、人工智能、电子信息等相关学科报考热情非常高,学校在录取的过程中尽量满足学生的填报意愿,‘零退档,零调剂’,前三个专业的满足程度在80%以上,基本上满足了同学们的志愿需求。”北京理工大学招生办公室主任徐建用3个“高”解读大数据背后的信息。
徐建说:“我们的数据还公布了体重,有可能是全国为数不多在新生大数据中公布体重的高校。我们每年录取的新生身高平均值都在增加,这反映了我们生活水平提高了,而体重的数据总体上和身高的增长比例比较匀称,可见当前中学生对体育、对身体素质的重视比之前要高。”
读出归属感和融入感
从2015年开始,部分高校就已经开始发布新生大数据,在之后的5年越来越多高校加入晒新生数据的队伍。而数据的关注点本身也折射出教育观念的变化:从一开始的关注群体到更关注学生个体;从一开始主要关注录取情况、生源分布到更关注学生身体素质、兴趣特长等。
“我比较关注大家的兴趣爱好、专业的发展方向。”北理工睿信书院新生王佳和说,“我想知道其他同学的人生规划,看大家有没有交集,能不能交到志同道合的朋友。通过大数据我发现不少同学和我的爱好、特长一致,例如我喜欢围棋、长号,学校也有不少喜欢棋类、乐器的同学,以后说不定能一起参加围棋比赛,一起演奏。此外,在专业兴趣上也有不少有交集的同学,希望我们可以一起交流,互相促进,一同成长。”
“大数据是通过各位新生的录取原始数据来统计的。我们发布新生大数据,还是想让大家有一种归属感。新生即将成为北理工的一员,看到这个标签,既能感受到学校的特色,也能迅速融入新的大集体当中,更有一种认同感。希望‘萌新’们能尽快融入大学生活,找准自己的路,一步一个脚印成长。”徐建这样解释制作、发布大数据的初衷。
徐建表示,新生大数据也是展现学校文化的窗口:“我们在制作、发布大数据时其实想更多地挖掘学生特长这一方面,所以在统计时爱好特长、竞赛获奖都是统计的因素。通过数据我们还能看出现在的同学多才多艺,会琴棋书画、拥有体育项目特长的学生也越来越多,可以看出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面向未来 用处多多
新生大数据除了满足同学们的好奇心以外,还可以发挥哪些作用?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马陆亭认为,新生大数据作用主要有三:一是对制定宏观教育政策可提供参考,二是方便学校有针对性地根据新生情况开展教育教学工作,三是帮助新生在同龄人当中更好地找准自我定位,扬长避短地把握自身发展方向。
“现在是一个数据的时代,数据对我们的工作有着基础性作用,从数据中可以分析出很多趋势,为制定教育政策提供重要依据。例如从学生的区域、城乡分布,可以考虑如何更好促进教育公平,比如在大家观察到985高校农村学生比例在下降的时候,可能就要考虑适当增加农村的特殊招生计划。”马陆亭分析,“通过大数据会看到在教育上我们有哪些不足、哪些强项,从而反思在教育方式方法上是不是有值得调整的地方。”
而对于学校,大数据有助于有针对性、有的放矢地安排教育教学活动,更好地关注学生的成长,这在今年一些学校的迎新环节已经有所体现。例如,一些学校通过学生的身高数据,主动为高个子的学生准备加长版宿舍床,让学生感受到学校关心。
马陆亭还提出,不同学校也可以通过大数据进行横向比较,比如综合性大学和工科为主的学校,可能在性别比例、生源上有差异,而认识这种差异有利于学校延续自身特色进一步发展。“再如,如果民族成分更加多元,学校对管理组织方式,包括饮食的安排,就会有所考虑,所以说学校通过数据也会‘找到自己’。”
“这样的数据也增加了学生的亲近感、认同感和荣誉感,学生可以考虑他在群体里如何更好成长。年轻人在群体中生活会经常思考:我属于集体的哪一部分?我的优势是什么?我的劣势是什么?并会对自己校园生活进行重新规划,特别是刚进校学生,大数据的出现让这种思考更为理性了。”马陆亭表示。
声明:本文内容来源自网络,文字、图片等素材版权属于原作者,平台转载素材出于传递更多信息,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与学习,切勿作为商业目的使用。如果侵害了您的合法权益,请您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在第一时间进行处理!我们尊重版权,也致力于保护版权,站搜网感谢您的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