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同一天出生的你”募捐,熟悉的配方和味道) 作者:小指12月23日,一个名为“分贝筹”的爱心活动刷爆了朋友圈。活动页面宣传“一元助T?A改变命运”,用户输入自己的生日,可寻找和自己生日相同的贫困学生,为其捐赠一元钱
作者:小指
12月23日,一个名为“分贝筹”的爱心活动刷爆了朋友圈。活动页面宣传“一元助T?A改变命运”,用户输入自己的生日,可寻找和自己生日相同的贫困学生,为其捐赠一元钱。但不少网友贴出的照片显示,同一个受助的贫困学生,却在不同的生日界面中出现,且名字也不同,甚至信息还显示有贫困学生出生在2009年2月29日,这一天其实并不存在。这些问题引发了不少网友的质疑。当晚,“分贝筹”对外发布通报称,活动在测试阶段被工作人员发到朋友圈后传播开来,出现了信息错误和界面不稳定的情况,就此向公众道歉。目前,已紧急协调优化界面,避免系统再次出错。(昨日《北京青年报)
移动互联网时代,一些公益活动逐渐搬到线上运行,在方便招揽参与者、形成公共议题的同时,注定也要接受更大的考验。稍有不慎,一点瑕疵就会强化公众对于公益行为的不信任。尴尬的是,从凉山“假慈善”直播事件、罗尔事件,到“一元购画”事件,这个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甚至暴露问题的方式越来越粗拙。作为后来者,“分贝筹”这个爱心活动闹出的动静虽比它们小,但同样会对观者带来深刻的负面心理暗示。
从技术的角度分析,多个案例显示,同一人出现不同的、却有规律的名字,此处?叫“贵碧”,彼处叫“阿碧”,此处叫“小豪”,彼处叫“阿豪”,更像是后台给同一人备注的不同称谓。若真是信息错误和界面不稳定,更多出现的恐怕是“阿碧”被标为“小豪”,而不是怎么叫都八九不离十。至于生日出现2009年2月29日,对于自带标准日历的系统来说,怕也是背不了这锅,这同样更像是人工乱写的数字。除此之外,一些孩子手中牌子的文案相同,也逃不了策划的痕迹。这到底是他们所想,还是组织者所想?
无论真相如何,此事都可以得出两点结论。一是组织者这活干得太不用心,若“测试阶段不慎发入朋友圈”属实,直接就证明了这一点;若不属实,这显然不是个有力的免责理由,毕竟无论正式台本还是测试版,运营者都通过其募集到了相关款项,整个募捐流程都完成了。因此,这些“一元助TA改变命运”的页面均可视为一份正式捐赠合同。真要向公众诚挚道歉,就应该原路退回款项,而不是道完歉匆匆收钱走人。
二是根据活动介绍,所有善款均进入活动另一发起方、一家公募基金会的账户,而不是第一时间到达受捐者手上。按正常的操作模式,发起者还要分摊一部分到机构运营成本中。从这个角度说,“一元助TA改变命运”其实是故意混淆了概念――网友以一元钱提供帮助,但孩子受助的方式不是得到这一元。至于你捐一元,他们能得多少,对不起,根据记者的调查,捐赠者实际上缺乏追踪渠道。当然,更要命的问题是,系统把不少孩子的名字都标错了,基金会能准确找到捐赠对象吗?还是有的根本就不存在?
还有一些值得商榷的地方,包括展示孩子的个人照片,哪怕这一行为得到了监护人授权,他们也未必了解此举的长远影响。至于让孩子在胸前举着感谢的话,则不啻为另一种形式的“示众”。贫穷不是一种原罪,也不可耻,这么多年过去了,我们为什么还需要贫困学子感激涕零?通过唤起道德优越感实现的公益,能叫公益吗??□小指
声明:本文内容来源自网络,文字、图片等素材版权属于原作者,平台转载素材出于传递更多信息,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与学习,切勿作为商业目的使用。如果侵害了您的合法权益,请您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在第一时间进行处理!我们尊重版权,也致力于保护版权,站搜网感谢您的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