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THE END OF THE CULT OF THE FOUNDER) 11月11日消息,《连线》网站近日撰文称,硅谷的创始人崇拜如今到了尽头。现在的科技公司面临着日益复杂的问题(如社会和政治问题)
(原标题:THE END OF THE CULT OF THE FOUNDER)
11月11日消息,《连线》网站近日撰文称,硅谷的创始人崇拜如今到了尽头。现在的科技公司面临着日益复杂的问题(如社会和政治问题)。年轻的天才创始人或许不是领导公司解决这些问题的最佳人选。
以下是文章主要内容:
当未来的历史学家回顾硅谷创始人崇拜现象的时候,他们将会把它的起点定在21世纪初。而它的终点可能就是现在。
表面看来,在科技公司的带动下,我们正处在人类史上最富创业活力的时代,软件正在席卷全世界。互联网正在连接我们所有人和我们所有的东西。AI正在改变各行各业。由远见卓识的创始人领导的新公司正在驱动所有这些趋势。
“创业低潮”
然而,数据却呈现出全然不同的故事:我们以为现在是创业的黄金时代,但实际上我们正处在长期的“创业低潮”当中,而且这股低潮覆盖了美国的很多经济领域。自2000年以来,科技行业也开始受到影响。一位经济学家9月份时向《纽约时报》表示:“创业公司自2000年以来大幅减少,尤其是在高科技行业。”我们常常看到创业孵化器蓬勃发展,天使投资滚滚而来的报道,但实际数据与那些头条新闻并不匹配。
原因可能与人口有关:婴儿潮时代出生的人日渐老迈。也有可能是因为全球贸易和中国的崛起抑制了美国小企业的增长。最近几年,行业巨头们日益增大的垄断(或者寡头垄断)力量对竞争者造成打压,也是一大原因。美国经济的主调――在科技行业和任何其它的行业――不再是企业家精神,而是权力集中。
不管创业低潮的出现是由于什么原因,创业行业的扩张论调和实际的经济数据之间的脱节都让人感到困惑。创业神话和创始人崇拜的出现,似乎不是为了解释繁荣的发展,而是为了掩盖行业的下滑。如今,人们的论调开始变得严苛,创始人们受到前所未有的严密监视。
对于这种脱节是如何发生的,我的想法是:即便创业公司大幅减少,创立它们的那些人也会保有一种神秘感。创业公司或许从诞生那一刻开始就在驱动美国科技行业的发展,但直到21世纪初,我们现在所知道的那些被视作创业思维的想法和实践才变成一种文化。互联网泡沫破灭将很多人的财富烧成灰烬,终结了科技行业的成功神话。在上世纪90年代,要么IPO(首次公开招股)要么完蛋的思维不复存在。要在像社交网络、云服务、移动设备这样的新领域创业,就必须要有更好的创业理念。
更好的创业理念
保罗・格拉汉姆(Paul Graham)和杰西卡・利文斯顿(Jessica Livingston)带来了那种理念。软件开发者出身的格拉汉姆在1998年将其在互联网繁荣时期的创业公司卖给了雅虎,2001年左右他开始在网上撰写论文,一开始写LISP编程语言的荣光,2005年开始写创业公司的理念,此时由他联合创立的Y Combinator创业孵化器开始取得腾飞。利文斯顿采访了数十位创业者,将采访内容汇编成2007年出版的《创业者》(Founders at Work)。该书籍后来成了创业运动的圣经。
格拉汉姆和利文斯顿总结了一系列活跃于科技行业的理念,将它们打造成想要创业的人的教材,理念包括:团队比产品更加重要;不要为了拿到巨额融资而交出公司的控制权。“实干家”――程序员和产品设计师――相比MBA或者销售人员更适合创业。
这本教材受到谷歌、Facebook等蒸蒸日上的科技公司的年轻创始人――以及MySpace、Friendster等在竞争中败下阵来的公司的创始人――高度重视。给公司引入“成人监督”的想法已经过时,只要创始人能够给公司带来增长,那他们即便有很多的过失,犯过很多错误,也都是可以被宽恕的。(但从Uber创始人特拉维斯・卡兰尼克被罢免来看,也不全是这样。)
创始人的盲区
然而,如今,科技公司们都在努力应付各种棘手的社会和政治问题。大家不再满于诸如“技术只是中性的工具”,或者“我们是个开放的平台,不为用户所做的事情负责”的解释。人们知道,科技正在改变世界,同时人们也开始怀疑17岁创办公司的经历是否会让创始人有足够的能力去谨慎而妥当地改变世界。
创业活力能够创造奇迹,但它也有可能会引发敷衍了事的思维和傲慢自大的错误。创始人往往会看不到他们的工作所在的社会、政治、法律和经济环境。如果你的创业公司只是做小规模的市场项目,那么这一点无关紧要。但如果公司诞生之时就这么盲目,然后像Facebook和Twitter那样进行全球扩张,那你很快就会陷入一片混乱当中。
美国和其它国家都在开始针对科技公司抛出一些问题,比如科技平台是否损害民主,是否宣扬愚昧无知,是否在催生新一波威权主义。这些问题对于任何人来说都不好回答,硅谷的创始人更是措手不及。许多的创始人在开启他们的职业生涯的时候,都是怀抱着各种高尚的理想:言论自由,悦纳异己,机会平等,支持弱势方,尊重法律,等等。他们都天真而热烈地觉得自己在造福世界,他们都认为自己的公司在让世界变得更加美好。但他们的时间全都花在开发产品、融资和招揽人才上,理想最终往往被放任自流。
当这类创始人在执掌国际大公司的时候,他们会认识到选择理想相对容易些。而处理那些理想相互之间的种种冲突才是困难的部分。他们没有这方面的经验――不同于那些从事过教育、政府、哲学和宗教领域的人。创业公司也鲜少有这种人。
也许,随着我们的创始人崇拜情结慢慢淡去,情况将会发生改变。创始人崇拜可能会被跨专业团队崇拜取而代之。虽然二者不是一回事――但后者可能会带来更好的结果。(乐邦)
声明:本文内容来源自网络,文字、图片等素材版权属于原作者,平台转载素材出于传递更多信息,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与学习,切勿作为商业目的使用。如果侵害了您的合法权益,请您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在第一时间进行处理!我们尊重版权,也致力于保护版权,站搜网感谢您的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