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又一个了不起的创新者去世,他曾推动硅谷文化和互联网技术一起向前) 固然互联网是群策群力的结果,但罗伯特・W・泰勒的贡献尤其显著。和许多发明一样,互联网的诞生是许多创新者共同努力的结果
(原标题:又一个了不起的创新者去世,他曾推动硅谷文化和互联网技术一起向前)
固然互联网是群策群力的结果,但罗伯特・W・泰勒的贡献尤其显著。
和许多发明一样,互联网的诞生是许多创新者共同努力的结果。不过,这项改变世界的技术飞跃最大的功劳也许应当归属罗伯特・W・泰勒(Robert W. Taylor)。周四,85岁的泰勒在加州伍德赛德市的家中去世。
实际上,很少有人像他那样,在对现代计算机互联世界的塑造上起到了如此重要的作用。
他的开创性工作出现在1966年。当时他刚刚在五角大楼获得了新职位,成为了信息处理技术办公室主任,这个办公室是高级研究计划局(ARPA)的一部分。在上任第一天,他立即意识到了办公室缺少的东西和需要采取的行动。
当时ARPA正在资助三个各不相同的计算机研究项目,并用三个不同的计算机终端与其进行交流。泰勒说,不,我们只需要一个计算机研究网络,它应该将每个项目与其他项目连在一起,使每个项目都能够与其他项目进行交流。
在一次采访中泰勒回忆道:“我找到了ARPA领导人查理・赫茨菲尔德(Charlie Herzfeld),并把这个想法告诉了他。他立即对此产生了兴趣,当场将弹道导弹防御预算中的一百万美元转移到了我的预算中。第一笔资金当月就到账了。”
他的想法导致了互联网前身――Arpanet的诞生。
五年后,在北加州著名的施乐(Xerox)帕洛阿尔托研究中心,泰勒在另一次技术突破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他资助了Alto计算机的设计,而这种计算机被广泛视作现代个人计算机的前身。
泰勒还对鼠标的发明起到了关键作用。1961年,太空时代早期,他曾在华盛顿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做了大约一年的项目经理。此时,他听说了一位年轻的计算机科学家在斯坦福研究院(后来被称为斯坦福国际研究院)的工作。
这位名叫道格拉斯・恩格尔巴特(Douglas Engelbart)的科学家正在探索人类和计算机直接交互的可能。泰勒决定为这项工作提供更多资金,他的注资直接导致恩格尔巴特发明了鼠标,这一计算机控制技术对后来基于Macintosh和微软Windows的计算机设计起到了重要作用。(恩格尔巴特已于2013年去世。)
斯坦福大学硅谷档案项目历史学家莱斯利・柏林(Leslie Berlin)表示:“不管是启动互联网项目,还是开启个人计算机革命,无论你从哪个角度看,鲍勃・泰勒(Bob Taylor)都是我们这个现代世界的一位重要缔造者。”
在NASA,当刚刚当选的肯尼迪政府将美国带上登月之路时,泰勒遇到了心理学家和计算机科学家J・C・R・利克莱德(J. C. R. Licklider),并成了他的朋友和门徒。当时,利克莱德已经写下了一篇题为《人机共生》(Man-Computer Symbiosis)的开创性论文。
这篇论文成为了开发互联网和个人计算机的路线图,并为人工智能和机器人的惊人进步起到了指引作用。在这方面,任何一篇文档都无法与之相比。
1932年2月10日,罗伯特・威廉・泰勒(Robert William Taylor)出生于达拉斯。28天后,他在圣安东尼奥被卫理公会牧师雷蒙德(Raymond)及其妻子玛丽・泰勒(Marie Taylor)收养。由于父亲常常被分派到不同教区,因此泰勒在成长过程中经常搬家;他经常在夏天前往奥斯汀,和叔叔婶婶住在一起。
他在达拉斯市南卫理公会大学获得了学士学位。之后,他在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攻读研究生。在这里撰写实验心理学方面的硕士论文期间,他对人机交互的新形式产生了兴趣。
他的论文研究的是耳朵和大脑对声音的定位方式。当他开始分析数据时,他将数据送到了学校的计算中心。在这里,他看到一个穿着白大褂的工作人员在玻璃防护墙后面对计算中心的大型计算机进行操作。这名工作人员向他展示了将他的数据和程序输入到计算机穿孔卡片上的繁琐过程,这是那个时代的标准做法。
“我非常震惊,”很多年后泰勒在大学接受采访时回忆道:“然后我仔细考虑了一会儿,又觉得很生气。”他说,那种数据输入方法实在“很荒唐”。
“我觉得那简直是在侮辱人。”他又补充道。
他离开计算机中心,回到自己的实验室用起了一台台式机。
他说,自己知道计算器“可以操控符号――用高电压和低电压分别代表1和0,而这些1和0结合起来就能代表字母,字母结合起来又能代表文本,最后,文本的结合就可以代表知识。
“为什么不能让计算机做到这些?”
两年后,他读到了论文《人机共生》,这篇论文可以看作是他在美国宇航局、五角大楼、施乐以及后来的数字设备公司工作的基准。1968年,他与利克莱德博士联合撰写了一篇论文《作为通讯设备的计算机》(The Computer as a Communications Device),里面描绘了计算机网络将如何改变社会的大致轮廓。
1960年代在五角大楼工作时,泰勒被迫参与辅助了越南战事。他被告知,林登・约翰逊(Lyndon B. Johnson)总统在得知自己原本相信的“死亡人数统计”数字并不准确时感到很失望,他要求当时的国防部长罗伯特・S・麦克纳马拉(Robert S. McNamara)解决好这个问题。
麦克纳马拉给高级研究计划局的主管打了电话,于是泰勒就被派去了越南几次,目的是去理清当时被用来报告战事进展的信息系统。第二次越南之行结束时,泰勒说,他就已经确信美国军队根本没有理由待在东南亚。
1969年他离开了五角大楼,先在犹他大学教了几年书,然后进入了位于加利福尼亚的新成立的施乐帕洛阿尔托研究中心(Palo Alto Research Center,简称PARC,帕克研究中心)。在那里他加入一个小型研究团队,主要是对斯坦福研究所恩格尔巴特开发的很多新技术进行改进,同时他们也会自己开发一些新技术,比如个人图形计算机。
泰勒的研究团队建立了一个个人计算机原型,被称为Alto;由艾伦・凯(Alan Kay)领导的另一个团队又为其加入了一个软件系统,即后来所谓“桌面比拟”(desktop metaphor)的前身,在这个系统里,文件以图形图标的形式显示在计算机桌面上。
这项技术先后成为苹果公司的丽莎(Lisa)和麦金塔(Macintosh)计算机以及微软Windows系统的技术灵感来源。
激光打印机也是在帕克研究中心发明的,而且除了为施乐带来经济利润之外,激光打印机也是当时由泰勒团队开发的“未来办公室”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
不过最后从中获利最多的却是史蒂夫・乔布斯,就在施乐管理部门允许他在帕乐研究中心与泰勒团队交谈之后。乔布斯利用在那里获得的一些理念,成为了第一个把新型计算机成功商业化的人。
类似地还有查尔斯・西蒙尼(Charles Simonyi),当时他是一个年轻的软件设计师,为Alto计算机开发出了一种早期的文字处理软件程序,后来加入微软的时候,他带去了很多帕克研究中心的理念。
1990年代,在他职业生涯的后期,泰勒在帕洛阿尔托创立并运营了数字设备系统研究实验室(Digital Equipment Systems Research Laboratory),曾协助开创了Alta Vista互联网搜索引擎。
据泰勒之子库尔特透露,泰勒死于帕金森并发症。
除了库尔特,泰勒还有两个儿子,艾瑞克和德里克,以及三个孙子(女)。他与乔安妮・霍诺尔德(Joanne Honnold)的婚姻以离婚告终。
在施乐帕克研究中心,帕克尤其著名的是曾经组织了一个传奇性――也多少有些令人生畏――的计算机科学家每周例会,会上讨论的议题非常广泛,从计算机技术到以色列魔术师尤里・盖勒(Uri Geller)都可能聊到。每次会议都会由某位团队成员主持一个话题,让大家讨论。
这些会议被称为“发牌人”,因为主持人会像打二十一点的发牌人一样斜坐在中间的变形椅上,周围则是由计算机科学家围成的壮观的一圈。随后他们会开始没有任何限制的讨论和辩论,而从中获益最多的人永远是泰勒。
“鲍勃喜欢提高发牌人会议的张力,好让大家都有良好表现。”帕克研究中心当年一位年轻的软件设计师、曾经参加过例会的特德・卡勒(Ted Kaehler)回忆道:“他会利用这些判断出哪些部分是好的,哪些不好。”
翻译 熊猫译社 刘清山 乔木
题图来自NYT
? 2017 THE NEW YORK TIMES
标签: 泰勒 去世 曾推动 推动 硅谷 文化 互联网 技术 一起
声明:本文内容来源自网络,文字、图片等素材版权属于原作者,平台转载素材出于传递更多信息,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与学习,切勿作为商业目的使用。如果侵害了您的合法权益,请您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在第一时间进行处理!我们尊重版权,也致力于保护版权,站搜网感谢您的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