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列表 > 科技资讯 >> 业界动态

为什么说维基百科的存在是一个奇迹?

业界动态 2016-01-25 17:06:08 转载来源: 网络整理/侵权必删

这两年,“情怀”这两个字的内涵在国人心中可能已经发生了变异;这多半是归因于一些商业结构在营销过程中对于这个曾经美好词汇的挟持。但是如果把“情怀”和“维基百科”这两个词汇联系在一起,也许人们依然会心悦诚服地敛容以对,收起看客式的调侃和讽刺,重新回到自己内心对于真正意义上的情怀的呼唤和敬畏

这两年,“情怀”这两个字的内涵在国人心中可能已经发生了变异;这多半是归因于一些商业结构在营销过程中对于这个曾经美好词汇的挟持。但是如果把“情怀”和“维基百科”这两个词汇联系在一起,也许人们依然会心悦诚服地敛容以对,收起看客式的调侃和讽刺,重新回到自己内心对于真正意义上的情怀的呼唤和敬畏。

维基百科,这个世界上最大的不以盈利为目的的网站,已经伴随着整个互联网的发展走过了整整15个年头。这期间有多少与互联网相关的公司或雄起成为巨头,或衰落黯然倒闭,沧海桑田,荣枯变幻;而维基百科却越来越成为整个互联网不可或缺的一个存在。借用此前看到的一句话:维基百科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奇迹

为什么说维基百科的存在是一个奇迹?

从.Com到.Org

根据Alexa的最新数据,维基百科网站(域名为www.wikipedia.org)在世界所有网站中的总排名是第7位,其在美国的排名更高一些,为第6位。作为对比,在Alexa公布的数据中,排在维基百科之前的其他六个网站的域名后缀无一例外都是.com;如此一来,维基百科网站的.org后缀就显得更加特立独行和意义非凡了。

只不过,当2001年1月15日维基百科网站上线并第一次与这个世界见面的时候,却是拖着一个.com的商业域名后缀。原因很简单,其实在创始人吉米・威尔士(Jimmy Wales)的最初计划中,他是打算通过维基百科来赚钱的。

的确,威尔士有着对于百科全书的极大热爱;他是看着父母亲贴着标签的百科全书长大的,在研究生阶段他也对当时蓬勃发展的开源软件系统很感兴趣。这些都促成了威尔士在本世纪初的互联网浪潮里对于“任何人都可以编辑的、免费的在线百科全书”这个概念的迷恋。

但不可否认的是,威尔士在创立维基百科初期依然有通过它赚钱的打算:毕竟,虽然在线百科全书是免费的,但只要威尔士愿意,他依然有不止一百种别的方式可以从中获取巨大的财富。

顺便值得一提的是,在2001年创办维基百科之前,威尔士还于1996年参与创办了一个名为Bomis的搜索引擎。Bomis的其中一个特点是它推出了一个“充满了各种裸女和艳星照片”的博客――这一点虽然是威尔士后来一直所避讳的,但不可否认的是,威尔士用从Bomis赚来的钱来维持Wikipedia及其前身Nupedia的运营。

维基百科凭借其自由而开放的特征,不出意外受到了极大的欢迎。到了2001年底,维基百科已经拥有两万多条目,语言版本也达到了18个。然而就是在这种快速发展的状态下,域名后缀仍为.com的维基百科却在未来的发展方向上出现了分歧。

这种分歧之所以出现,是建立在维基百科固有的产品属性上的。从平台构建的角度,创始人威尔士设想并构建出维基百科,并为其发展提供了不可或缺的财务支撑;但是从平台发展的角度,维基百科的内容价值却几乎完全来自于世界各地的志愿者们。

所以2002年2月当西班牙语维基百科用户由于担心“维基百科的网页会可能会加入商业广告”以及“西班牙用户也会渐渐失去自己语言版本的维基百科控制权”而重新创建了所谓“自由百科全书”的时候,整个维基百科的发展实际上在面临一个极为重大的关口:是否要走向商业化。

不过,西班牙语维基百科用户们的担忧也蔓延到了其他非英语的语言版本,来自全世界的维基百科志愿者们都在担忧和讨论维基百科的前景和未来――这对于威尔士而言,自然是一种巨大的压力。最后在2002年8月,威尔士宣布他将不会在维基百科上刊登商业广告,同时维基百科也将网站的URL域名从“wikipedia.com”更改顶级域为.org的“wikipedia.org”。

此外,为了解决资金问题,2003年6月20日,威尔士宣布在维基百科项目上另外成立维基媒体基金会,同时原本在威尔士与Bomis公司名下摆置的服务器也移交给维基媒体基金会使用。而作为非盈利机构,维基媒体基金会可以通过捐赠来获取资金,以维持自身发展。

作为一种理念的“维基”

不知道当初威尔士在做出“不在维基百科上刊登商业广告”这个重大决定时是怀着一种什么样的心情;甚至于当我们怀着恶意去揣测,也许威尔士是很不甘心的。但无论如何,站在今天去反观,威尔士做出了也许是他一生中最英明的决定。他的名字已经被牢牢地镌刻在维基的历史中。

维基,即wiki,本来只是一项技术的称谓。这个词语来源于夏威夷语的“wee kee wee kee”,发音与wiki相同,意思是“快点快点”。在技术层面,wiki指的是一种超文本系统,它能够允许特定群体里的每一个人浏览、创建、修改文本,并且可以对不同版本系统进行有效控制管理,还能够保留所有的修改记录。

维基百科固然是建立在wiki技术的基础之上,但是维基媒体基金会显然并没有将目光局限在百科内容上。也许在它看来,不仅仅是百科全书,包括字典、书籍、新闻在内的多种内容都可以采取wiki技术进行社群化的编辑。而且鉴于维基百科在群体共同编辑方面已经获得巨大成功,而且维基媒体基金会也通过接受捐赠而得到充足的运营资金,维基似乎已经超脱了一个技术名称的范畴,而成为一种运营模式。

这种模式的特点在于:以非盈利为目的来搭建平台,通过众人的力量来为平台提供相对应的内容,最后再通过优质的内容来向公众募集资金来维持自身运营。维基百科就是这个模式的最佳案例,而维基媒体基金会的其他项目则是这个案例的延伸。

站在社会学的角度去分析,“维基”所代表的这种模式,实际上是从整个人类中抽取两个群体,一个是通过协作编辑来为平台贡献内容,一个是通过捐款提供资金来支撑平台的正常运营;而在这两个群体的不对称合作之下,受益者却是最广泛的整个人类群体。从某种意义上而言,这应该是自互联网诞生以来的最为理想、最具情怀的一种内容运作方式;但是从现实层面而言,只有维基百科成功地做到了这一点。

当然,“维基”的影响力不仅仅体现在维基媒体基金会内部;广为人知的“维基解密”就是在理念上继承了维基百科的运营模式。维基解密也宣称自己是一个非盈利机构;一方面靠着用户来提供一些秘密的资讯,另一方面也通过对外募集资金来维持运营。虽然维基解密的名声大噪多半归因于它触碰了全世界各个国家的政治敏感点,但不得不承认的是,“维基”的字眼也是它备受关注的重要原因之一。

但实际上,维基解密跟维基媒体基金会没有任何实际意义上的联系。如果硬要说二者之间有某种关联的话,只能说是理念上的继承和发扬。

此外,基于“维基”的巨大影响力,有“数字经济之父”美誉的新经济学家唐・泰普斯科特还写了一本名为《维基经济学》的商业著作。书中再次强调了互联网时代大规模协作的巨大能量,以及这种能量所带来的巨大商业价值。

不过稍显讽刺的是,最早践行“维基”这一理念的维基百科却并没有走上商业之路,其创始人威尔士也并没有因此获取巨额财富。当然,他获得了尊重。

小结

如今维基百科的发展已经进入到更为复杂的阶段。而且随着其影响力的增强,维基百科的发展也遇到了诸多问题:编辑人员减少而且性别失衡、内容遭到恶意篡改或破坏、募捐金额过多并没有得到有效使用……作为一个开放而自由的百科全书,人们有权利去质疑并提出相应的批评;这也从另外一个角度反映出人们对于维基百科作为一个美好事物的期许。正所谓爱之深,责之切。

不过令人感到欣慰的是,在“维基百科”这个词条下,我们依然可以清楚地看到所有关于它自己的质疑和批评――这说明维基百科依然有着自由而开放的属性。

还有一点:当我们在浏览器的地址栏输入wikipedia.com并按下回车键的时候,它依然会固执地跳向wikipedia.org――这也是一个令人欣慰的美好象征。

微信搜索“站长搜索”关注抢6s大礼!下载站长搜索客户端(戳这里)也可参与评论抽楼层大奖!

标签: 为什么 维基 百科 存在 一个 奇迹


声明:本文内容来源自网络,文字、图片等素材版权属于原作者,平台转载素材出于传递更多信息,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与学习,切勿作为商业目的使用。如果侵害了您的合法权益,请您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在第一时间进行处理!我们尊重版权,也致力于保护版权,站搜网感谢您的分享!

站长搜索

http://www.adminso.com

Copyright @ 2007~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站长搜索

打开手机扫描上面的二维码打开手机版


使用手机软件扫描微信二维码

关注我们可获取更多热点资讯

站长搜索目录系统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