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陈植 上海报道“整个银行IT外包行业,绝大多数企业都在赔本赚吆喝。”一家银行IT服务外包公司负责人如此感慨
本报记者 陈植 上海报道
“整个银行IT外包行业,绝大多数企业都在赔本赚吆喝。”一家银行IT服务外包公司负责人如此感慨。
所谓银行IT服务外包,主要是银行非核心业务系统流程的IT外包,比如银行将企业与银行之间的对账系统流程、贷后审查环节的企业财务数据收集系统、客户关系管理流程交给专业的IT公司设计研发。
随着国内经济增速放缓与利率市场化的双重冲击,越来越多的银行感受到盈利压力,纷纷将重复性的非核心或核心业务流程外包给供应商,降低成本的同时提高服务效率。尤其是城商行等中小银行对外包业务的需求更为旺盛。
一位业内人士直言,目前国内银行IT服务外包的市场规模约在400亿-500亿元,每年至少有20%的增长。
然而,这个看似迅速增长的蓝海市场,却陷入全行业亏损的怪圈,以至于不少企业急切寻找转型自救的办法。
“人力成本飙涨与项目价格战对行业良性发展的冲击,短期内不会有太大缓解。”一位业内人士坦言。
价格战致亏损困境
在上述银行IT服务外包公司负责人看来,国内银行IT服务外包之所以陷入赔本赚吆喝的困境,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近年人力成本大幅飙涨,二是在资本的推动下,不少企业基于IPO需要,不惜成本地用低价竞标策略扩大市场份额,导致价格战越演越烈。
“几年前,2万元/人、月(包括工资、四险一金、差旅费用等)的人力成本支出,就能聘请一位水准不错的银行IT工程师,现在同样的价格,只能请来大学毕业生。”他如此形容人力成本的飙涨幅度。
他认为,这引发了一系列恶性循环,比如银行对IT外包服务不满程度增加,但又不愿增加投入。
一家城商行IT部门主管表示,当前银行对IT外包商服务的不满意,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部分企业的IT工程师不注重银行数据信息的安全性,时常出现数据泄露或出错现象;二是越来越多的IT工程师不了解银行的具体业务流程,在设计IT系统过程中需要银行内部员工花费大量时间精力从旁指导操作,额外增加了银行工作负担。
“考虑到银监会对非驻场金融服务外包的监管流程异常严格,我们只能把外包商的IT工程师请来工作,但有些工程师的工作效率可能比不上银行内部IT员工。”上述城商行IT部门主管直言。
比如,为了确保某些业务流程的IT外包环节不再出错,他所在的城商行职工委员会专门出资发起了一家IT公司,聘请第三方专门测试各项IT服务外包项目是否存在漏洞,在降低银行自身人力成本的同时确保业务流程安全。
上述银行IT服务外包企业负责人指出,要建立一支满足银行IT服务外包需求的10人项目组,至少需要2-3名业务骨干,并花费2-3年时间让这个团队成员累积相关工作经验,加之研发费用的投入,相应的团队人力成本每月至少需要数十万元,基本占据某个银行IT服务外包项目的大部分利润。
在人力成本不断提高的同时,外包商的报价依然不高。IT服务外包企业的报价主要分成两种,一是将某些银行业务流程的整体IT系统解决方案作为报价依据,二是纯粹以IT工程师外包人数作为报价基础。由于前者能向银行提供额外的业务流程优化操作建议,报价往往比后者高出不少,因此后者具备较强的价格优势。
而这些公司的盈利模式,是在资本的推动下,尽可能通过低价竞标赢得大量市场份额,最终完成上市实现资本收益。
在银行的角度,引入一个新的业务流程IT系统,整个银行系统势必都要做出相应的调整。部分中小银行在每年IT投入相对有限的情况下,只能优先考量降低成本的选择。
尽管市场赚钱难,但外包企业并不愿意放弃正在迅速增长的中国市场。部分IT外包商甚至依靠海外市场的盈利补贴中国市场的亏损。
“前两年这种做法还行得通,现在却是作茧自缚。”一家外资金融IT服务外包公司大中华区总裁透露,一方面国内人力成本大涨,加上近期日元持续大幅贬值,来自日本的银行IT服务外包业务基本没有盈利空间;另一方面原先利润相对丰厚的欧美银行IT服务外包业务,正受到印度企业的强烈竞争。
他估算,目前印度有些金融IT服务外包企业的人力成本仅占上海同行的1/2-1/3,迫使国内企业不得不降低报价维系市场竞争力。“以前欧美市场的相关业务利润率约在20%-30%,但现在有些项目不足10%。”
转型自救路径
上述外资金融IT服务外包公司大中华区总裁认为,国内金融IT服务外包企业转型自救的措施主要有两种:一是加强研发投入形成独特的产品服务优势,让银行看到某些业务流程IT解决方案能给银行带来风险管理优势,从而获得不错的业务发展空间。
例如,在银行贷后检查环节,以往由客户经理向企业索取最新财务数据,其中难免存在道德风险,即客户经理有可能填写数据美化财务报表,掩盖企业贷款风险。如果银行IT服务外包企业能够提供专门的IT系统与业务流程,派遣第三方机构员工到各个贷款企业采集财务数据,直接归集至银行风控总部,就能降低道德风险发生概率。
再如,在企业与银行对账环节,以往也是由客户经理将账单送交企业,其间可能出现客户经理修改企业存款数据,掩盖企业资金被挪用的情况。若银行IT服务外包企业能够以分行为服务单位,设计专门的IT系统与业务流程,由第三方机构员工负责向企业送交账单,同样能避免类似风险出现。
而第二种转型方向则是,直接切入银行的核心业务系统IT服务外包,蜕变为银行某些关键业务流程的管理商。
随着银监会相关部门先后出台《关于应用安全可控信息技术加强银行业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建设的指导意见》(银监发〔2014〕39号)与《银行业应用安全可控信息技术推进指南(2014-2015年度)》(银监办发〔2014〕317号),让不少国内银行IT服务外包商看到这种转型发展的契机。
按照银监会39号文的要求,两个量化指标将纳入各行2015年年度考核:一是从2015年起,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对安全可控信息技术的应用以不低于15%的比例逐年增加,直至2019年达到不低于75%的总体占比(2014年应用的技术和产品可纳入2015年度计算);二是2015年起,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安排不低于5%的年度信息化预算,专门用于支持本机构围绕安全可控信息系统开展前瞻性、创新性和规划性研究,支持本机构掌握信息化核心知识和技能。
“尽管市场传闻相关政策也可能暂缓实施,但对国内金融IT服务外包商而言,这将是一个加深与银行合作的机会。”前述城商行IT部门主管认为。银行同样需要引入最新的外部信息安全技术,满足相关政策的要求。
在不少国内银行IT服务外包企业看来,其中要磨合的问题仍然不少,国内银行现有业务流程外包环节还不够规范,比如双方合同约定的IT外包工作量、效果检测要求、业务流程IT设计架构仍然不够规范,时常出现银行突然增加新要求而反复修改IT系统的情况,造成外包业务盈利困难。
“我们最担心的是一旦银行IT部门负责人出现更替,就可能出现推倒重来的状况,如此成本开支将大幅上涨。”一位国内银行IT服务外包企业项目负责人感慨道。
但他认为,目前行业遇到的最严峻挑战,仍然是资本的介入,在某种程度上打乱了行业转型自救的征途。在资本的推动下,不少企业四处高薪挖人,并进一步压低价格争夺市场份额,造成人力成本持续居高不下,而项目盈利变得遥遥无期。
“即便这些企业最终在资本的推动下实现上市,现在也意识到了市场恶性竞争的苦果。”他强调说,目前部分上市公司不得不剥离某些无法盈利的金融IT服务外包业务,以免拖累整个公司业绩。
声明:本文内容来源自网络,文字、图片等素材版权属于原作者,平台转载素材出于传递更多信息,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与学习,切勿作为商业目的使用。如果侵害了您的合法权益,请您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在第一时间进行处理!我们尊重版权,也致力于保护版权,站搜网感谢您的分享!